《得到品控手册(11.0)》阅读笔记(4):怎样保证工作汇报时的状态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到各种各样的汇报场合,无论是工作汇报、学术会议交流、还是私下座谈,我们当时的状态会决定能不能把对象的吸引力把握住。因此,有必要将这个问题向罗振宇老师请教一下。

一个好的状态不是维持身体的兴奋,而是建立内容的自信。一般来说,精神好、嗓音洪亮、控制体重、衣着合身等身体状态只是基础支撑条件,但更重要的是有一套机制,帮助我们找到和听众对话的状态。

一场好的学术汇报,需要反复打磨形成内化能力。背后,需要有9个步骤的支撑。

步骤1:材料自信

首先,通过大量阅读本领域文献,必要时和作者进行沟通,打下坚实的背景基础。通过这样的调研,明晰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到底要解决或回答什么问题,到底汇报对象有谁,主要的受众是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能给出什么样的创新点,或者换句话说叫做“新的解释”。在这个逻辑下,受众应该如何行动?闭环,最终形成初稿,确保不会有题目出现在所研究的课题之外。

步骤2:讲稿自信

在汇报前15天开始闭关,每天投入不低于12小时打磨讲稿。这其中就需要利用到“红蓝对抗”思维模型。也就是利用两种AI平台分别作为红方和蓝方。

红方平台是主创,负责以我的视角开始写讲稿,然后一一推敲故事和逻辑。

蓝方提供质疑。站在受众视角看体验是否流畅;站在本领域视角,看事实是否准确;站在挑剔的视角,看逻辑是否严谨。

这里的讲稿,必须要逐字逐句写下来。

步骤3:陌生人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邀请课题组团队成员、专家、老师或者其他朋友来探班。第一,让我们自己从写稿子的状态中短暂地抽离出来,跳到盒子外思考;第二,验证我们的报告是否引起共鸣。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是不断让AI帮忙修改。具体做法是录音下来,然后投喂到AI平台做分析。

步骤4:专家审稿

汇报稿成后,可以邀请外部专家审稿,并不断推翻修改,让汇报内容经过各种人的验证。

步骤5:彩排代读师

定稿后,由不同的人员或AI进行逐章朗读,是为了让我们有机会从外部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稿件。

步骤6:记忆自信

把自己投射到虚拟舞台上,想想自己在汇报时的临场感受。他跑的是体验,不是逻辑、事实和句子。比如,有的段落,他知道怎么讲,已经讲得很熟了,那一段就略过。复杂的段落,以及段落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就重点练习。这一点,罗老师说:“就像赛车手练的不是直道,而是弯道,是超车的瞬间,把全身动作、技术要领在头脑里过一遍。练到最后,大概20分钟就能跑完4小时的演讲。”上台前,演讲的内容已经在他脑子里跑了很多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要建立一个“流程表”,把每一页拆分,计算出各环节所用时间,精确到秒。并且时刻进行校准进度。对于我们自己,要有一个时间积木,因为我们需要知道,演讲稿创作之初,要像积木那样去拼搭内容,每块积木控制在3分钟以内。一旦出现不可挽回的超时,下狠手拆掉一块积木,是最安全有效的时间控制方法。

步骤7:团队自信

把自己的稿子讲好就行,至于其他的可以把后背交给战友。

步骤8:现场激励

如果是长时间的汇报,例如4小时演讲。千万不能一口气讲下来,而是有7个2.5分钟的隔断,播放串场片。这2.5分钟到底发生了什么?除了休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获得反馈。在几十秒之内,我们需要知道刚刚发生了什么:现场反应是什么、社交媒体的反馈是什么、时间控制得怎么样。通过反馈,让自己保持兴奋。

步骤9:备份

台侧准备全套服化道备份,包括一副眼镜,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