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专业演讲人士,每次在出门进行学术报告的时候,时间有限,而且未必擅长公众表达,如果打磨不好,会降低受众的收获感,影响活动的传播效果。
演讲稿不是要让我们去改变自身风格以迎合大众,而是优化表达以展现专业魅力,体现出诚恳的姿态。这其中,需要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内容的思考,大纲要素的更换以及故事案例的设计有整体把握。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遵循“六步法”。这里所提到的内容我将会以场景化的模式做出分享。
步骤1:判断预留时间以决定是否接受邀请
接到报告时间后先不要急着答应,而是要至少给自己预留一个月的打磨时间。甭管这个课题是否是自己所做或所熟悉的,有时报告主题看似相似,但是内容细节、研究进展与成果等问题都需要重构。如果时间太短,不仅很难拿出高质量的讲稿,而且在任何场合使用同一份通用讲稿会在泛学术圈内拒绝邀请。
步骤2:理解对方的基本诉求
在时间容许的情况下, 需要不断与邀请方或主办方沟通报告的背景。这其中,又分为如下部分。
基础信息
时间、地点、报告/活动流程是否发生变动。上午还是下午,小教室还是学术报告厅,是独立一场还是综合交流?
报告由来
这个报告是由谁主办的,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是什么,与其他活动是否有关联。
人员组成
是否有其他嘉宾、现场甚至是线上观众的特点、观众的需求如何?
步骤3:确定报告目标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确定,即主办方期望这场报告要完成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 报告需要回应的现实课题是什么?
- 目标观众群体的接收与理解程度如何?(决定是否要科普性还是专业性)
- 提供什么价值?(情绪价值、知识价值还是kill time的价值)
- 要为目标观众的营造什么样的感受?(在内容架构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要给对方什么样的观点)
- 要为整场报告传递什么样的情绪?(信心、期待还是什么)
- 要达成的效果是什么?(自我宣传、对事情的把控)
此外,除了DO之外,还有一些是DO NOT的心理负担。
- 所解决的问题不是通用的,也不必承担的问题是什么?
- 任务边界在哪里?
步骤4:牢记永恒公式。
报告的内容结构遵循“永恒公式”。
内容结构 = 挑战 + 解决方案 + 感性素材
一个报告只解决一个挑战或一个问题,解决方案用3个环节单层并列地展开,最后用认知交付结尾,最好用金句制造峰终体验。
挑战:提出的挑战要有典型性,最好是大部分人能感同身受的痛点或痒点。挑战的设定是一个演讲成功的起点,它既要“与观众有关”,又必须在开场的时候明确表达出来。
解决方案:解决方案要是独特的、独家的,“反直觉”的。
感性素材:解决方案不能是个“观点”“概念”或者“蓝图设想”,要有具体的实践过程,并且有独家的、有故事细节的感性素材支撑。感性素材包括时间、地名、人名;事情的起因发展、成败得失、调整修正;人物的语言想法和感受等等。演讲中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丰富增强这些细节
步骤5:保留风格加分项
风格指的是演讲嘉宾在表达、互动、形象、个性方面的独特性。从接触嘉宾第一天开始,就要去观察和发现嘉宾的独特“风格”,比如有的嘉宾擅长互动,有的嘉宾表达幽默犀利,有的嘉宾形象年轻有活力,有的嘉宾内向但严谨可信赖等等,打磨并不是把所有风格抹平统一成标准化模版,而是要尊重嘉宾的个性和风格,保留他的特色表达、互动方式和个人形象方面的独特性。
再次强调:演讲者立身之本的姿态,就是诚恳。
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关注构建和观众的关系,尊重观众的时间和智商,不使用油腻的演讲套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风格才会成为加分项。
步骤6:用金句而非叹号处理
用金句结尾,制造峰终体验,也是观众拍照或者截屏去转发分享的关键体验点。但得到对金句的处理有个偏见:后面不要带叹号。因为叹号会让演讲变成宣讲口号,或者对听众的要求,而不用叹号则是一种理性的表达,对共同行动的诚恳邀请。例如“让我们共同去开拓人类知识的新边疆!”就是宣讲要求,不带叹号,会让金句更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