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品控手册(11.0)》阅读笔记(3):知识还有价值吗?

如果要问,知识的价值是什么?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将它等同于课程的价格。比如大学里每一学分的学费、社会培训机构中各种类型的辅导班费用等等。价格似乎成了衡量知识价值最直观的尺度。然而,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只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价值本身则远比价格复杂得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价值的本质却并不由价格决定。

那么,知识到底有价值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和复杂。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知识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搜索引擎可以瞬间提供海量信息,人工智能可以为你生成论文、解答难题,甚至模拟教学。知识变得无处不在,既便宜又容易获取。它的物理形态正在消解,它的权威性也在被重新定义。

过去,我们焦虑的是“没有书读”、“没有课上”,而现在,人们更常感到的是“不知道该读什么”、“无法判断哪些知识真正有用”。这种焦虑不再源于匮乏,而是源于过载;不再是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对选择的迷茫。在这个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知识,而是能帮助我们激发好奇、产生向往、建立链接、增强信心、完成蜕变的知识源。

换句话说,在工业时代,知识是一种辅助性的资源。人是战士,知识是武器,获取知识的目的很明确——通过专业化技能谋生。但在未来以体验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图景中,每个人都在追寻更丰富的人生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标准答案,而是渴望用自己的方式去组装一个更独特、更有深度的自我。他们希望用自己独有的认知方式和生命经验,为世界发明一个只有自己才能胜任的职业。

这并不是说知识不再重要,而是它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不再需要带着“武器”去征服远方,而是要通过内在的成长,让自己站在原地也能推窗见山,在更高层次上理解并解决问题。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并坚定地走下去。

当代社会的现实是,“既要、又要、还要”的场景越来越多:既要高效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既要专业精进,又要生活有趣;既要稳定收入,又要精神自由。这些看似合理的要求,实际上构成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困境。它们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我们困在时间与压力之间,形成一种日常的疼痛。

唯有认知的提升,才能让我们破墙而出。认知的跃迁,不是简单地多读几本书或多听几节课,而是通过人格的示范、场景的启发、连接后的涌现、行动中的偶遇、因向往而产生的激情、因视野而拥有的耐力,来不断更换我们的思考方式,螺旋式地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

这个过程,是一个从内向外生长的过程。它要求我们用自我的力量生成自我,踏着上一个自己的生命,拾级而上。每一次认知的突破,都是对旧我的超越;每一次心灵的觉醒,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投资。我们不是在重复昨天的生活,而是在每天活出新的可能,走向更高的自我实现之路。

因此,知识的价值,早已超越了“价格”所能衡量的范畴。它不再是冷冰冰的信息堆砌,而是一种点燃内心的火种。它可以帮助我们看见世界的广度,也照见自身的深度。它让我们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说了多少真理,而在于它唤醒了多少可能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