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品控手册(11.0)》阅读笔记(2):怎样通过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

很多场景下,我在使用AI工具都是过度依赖,低层次运用。但是快刀告诉我们,工作不要完全丢给AI完成,而是由AI负责发散,人负责收敛。例如,划重点的工作,首先会发散地想哪些内容是关键,然后在其中选择3个帮助用户记忆。

哪些工具可以AI替代

选取的标准是一些重复性的认知工作。比如,给课程稿划重点,给已有的论文写Cover Letter等。

“重复性”:每周甚至每天都要做,而且有稳定的交付标准;

“认知型”:达到交付标准时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使用方法

文案生成

文案在内容生产、创意脑暴和产品运营中,都可以在知识的基础上承担发散的工作。

在内容生产中,有一个划重点的工作。现在,主编可以使用AI工具,直接可以得到几个重点句,每一个句子都对应文稿中的一个知识点。主编只需要在其中选择,他最想让用户记住的是哪3句话。然后,再做具体打磨润色AI输出的句子即可。

创意脑暴过程通常涉及到slogan的设计。就是将产品的卖点浓缩成一句话,让用户一看就想买。比如过去有一个怎样找到写slogan的思路这样的锦囊,现在不一样了。请让他以“痛点”、“解决方案”、“召唤”、“愿景”、“意外感”作为slogan进行说明。而对于标题,也可以考虑“观点”、“人设类”、“故事类”、“预测类”、“热点类”、“好奇心”、“心智类”、“金句类”和“数字类”进行分析。

场景运营中,主要是“封面语”“首页推荐语”“短标题”“分享标题”等,

AI配音

AI配音播报感太重,所以现在需要有一套标准做出优化。

第一步:收集信息

减轻播报感的第一个办法是找到前期训练的素材。通常素材要有2~3小时以上。

  • 第一种,一个人的过往直播片段。在直播时,人们说话最松弛,有情绪变化,对话感强。注意,选择直播片段时要选没有嘈杂背景音的,背景音会让AI生成的音频有底噪,影响效果。
  • 第二种,课程录音。如果老师在“得到”有课程,可以用老师的得到课程音频作为声音训练素材。得到音频在录制时经过声音品控,本身就有对话感。如果老师在得到有多门课程,越靠后上架的课程音频越合适,因为老师会对录音更熟练,语气也就更自然。
  • 第三种,为训练AI专门录制的声音素材。如果老师没有直播或课程录音,主编就要请老师来录音棚录制一些声音素材。选择录影棚,是为了保证最终声音效果,不受环境干扰。录制时,不要让老师读稿,读稿会有机械感,AI会放大这种机械感。主编要用对话的形式录音,即主编向老师提问,老师来回答,像聊天一样。录制完成后,把主编提问的部分剪掉。

第二步:中间优化

很多情况下是说话没有节奏感,所以给AI一些硬指标。在把文稿转化音频时,如果文稿中有逗号、句号、问号的地方,停一下,遇到换行的地方,停一下。统一处理后,生成的音频节奏感会好一点。

另外,针对内容

  • 断句错误导致表意错误,用逗号隔开或修改文字。
    举例:
    原稿:我先给这位新任支行长安个心吧。
    (两个词,“支行长”“安个心”,AI读成了“支行”“长安”)
    给AI的文稿:我先给这位新任支行长,安个心吧。
    (“支行长”后面加上逗号)
    原稿:第一位朋友,自称是“一个杭州普通二本院校的24应届毕业生”
    (AI把“24”读成了阿拉伯数字)
    给AI的文稿:第一位朋友,自称是“一个杭州普通二本院校的二四应届毕业生”
    (数字“24”要改成“二四”)
  • 没有重音/节奏,用逗号隔开。
    原稿:有人当时就问“用无糖酸奶代餐行不行啊?”“用水果代餐行不行啊?”
    (问句读出来没有节奏感)
    给AI的文稿:有人当时就问,“用无糖酸奶代餐,行不行啊?”“用水果代餐,行不行啊?”
    (“有人当时就问”后面加上了逗号,两个问句中间都加逗号,让句子有节奏)
    原稿:原因逻辑强调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而目标逻辑则更注重用灵活的策略实现最终的目标。
    给AI的文稿:原因逻辑,强调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而目标逻辑,则更注重用灵活的策略实现最终的目标。
    (“原因逻辑”“目标逻辑”后加上了逗号,能让这两词读出来时有重音)
  • 需要强调的地方,用句号隔开。必要时,加上强调词。
    原稿:所谓乔哈里窗,就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简化为四种情况: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我和你都不知道的信息。
    四种情况间用的分号,AI无法识别重音是什么,读不出强调四种情况的感觉
    给AI的文稿:所谓乔哈里窗,就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简化为四种情况:第一,我知道,但是你不知道的信息。第二,我不知道,但是你知道的信息。第三,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第四,我和你都不知道的信息。
    (加上了提示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把分号改成了句号)
  • 遇到连环追问的句式,只留下最后一个问号,其他的句子的问号改成逗号。
    原稿:这个调入,是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原因吗?是轮岗?是晋升?还是边缘化?是自己主动申请的,还是上级直接安排的?这个转换和安排必然有其目的。
    (按照“硬指标”,遇到问号停一下,出来的声音就没有了追问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给AI的文稿:这个调入,是有什么特殊的背景原因吗,是轮岗,是晋升,还是边缘化,是自己主动申请的,还是上级直接安排的?这个转换和安排必然有其目的。
    (把问号改成了逗号)
  • 特殊的语气,需要特别处理。
    原稿:我想带你体验一种充满获得感的职场生活,我一定会做到。您就瞧好吧。
    (“您就瞧好吧”,真人来说是带着引领语气,感染用户。但AI无法表达出来。)
    给AI的文稿:我想带你体验一种充满获得感的职场生活,我一定会做到。您就,瞧好儿吧。
    (在“您就”后面加逗号,停一下,让节奏起来,“瞧好”后加一个儿化音“儿”,增加情绪)
    原稿:答案是:能。
    (按照语义,“能”字要重音,给人一种坚定感。但AI只读“能”字,出来的声音就不够坚定)
    修改:答案是:当然能
    (加上“当然”,AI生成的音频更有坚定感)
    原稿:但是咱得冷静啊,不要上头。
    因为AI学习的语料里有很多提到了上级,用的是“上头”,比如“上头又布置了一个任务”,导致在念这句话时,AI也是用的指代上级的语气
    给AI的文稿:但是咱得冷静啊,不要上投。
    (把“上头”改成“上投”,语气就正常了。)
    原稿:你就有的是腾挪的空间。
    (“有的是”应该是强调、肯定的语气,但AI理解不了,表达不出来)
    给AI的文稿:你就有很多腾挪的空间。
    (把“有的是”改成“有很多”,AI更容易理解)

第三步:小技巧处理

在给AI输入文稿时,不要超过15分钟音频对应的文稿长度。文字越长,对应输出的音频越长,语气和节奏会越不准。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