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席卷我们的时候,很多人担心畏惧,但更多人去拥抱变化。当下的AI应用很多,但是看似酷炫的AI技术和边缘业务项目,往往对工作主业没有什么帮助,投入资源很多但是对核心竞争力助益很少。
真正的AI技术,不应当是一个辅助工具,而是应当作为一个与主业“掰腕子”的角色,直面核心业务挑战。因此,在得到公司,提出了一个“四步法则+四大要素”的模型构建过程。
四步法则为:明确战略关系、识别业务突破点、分析成功逻辑、确定AI应用方向。
四大要素是:选对人、用对方法、建对文化、找对节奏。
四步法则
明确战略关系
AI,它是和我们目标一致,但是在远处的特种部队。我们既不能完全依靠这只特种部队来干活,否则他也会懒惰。同时,又不能将其视为敌军或叛军,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具体使用时,首先明确我们的使命如何,并且将它的使命和我们的使命保持一致。其次,要思考哪些任务或工作板块是可能被AI重塑的环节。这样,能够确保AI不会开发与主业无关的工作。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勇于直面AI可能对主业带来的冲击,而不是回避。
如果AI对主营业务形成威胁,那么最好是我们自己来颠覆过去的自己。
——快刀青衣
识别业务突破点
任何能够在市场上存活的人,一定有市场中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例如“Get笔记”团队发现语音转文字和文本润色是用户的高频需求,但是市面上AI工具要么机器味道重,要么过于华丽。所以,他们找到了语言学家等人调教AI的文字风格,成为了突破口。
分析成功逻辑
分析成功背后的逻辑是很多人期望已久的部分。在AI时代,特别要推荐如下的方式方法:
1、画出业务价值链;
2、确定各环节的价值贡献
3、识别哪些环节可能被AI增强或替代;
通过这种分析,可以看到AI对业务的潜在增长点。
确定突破方向
关键是:不要一开始就追求完美,而是先做出最小可行产品,在用户反馈中不断优化。
进一步细化为:选择1~2个最有潜力的应用场景;设定清晰的成功指标;制定3~6个月的试验计划;准备多套技术方案以应对不确定性。
比如:“得到”的实践表明,他们首先开发了语音转文字的小程序,获得初步成功后,又进一步拓展了个人知识库、听直播、订阅博主等创新功能。
四大要素
选对人
理想的成员特质:对新技术有强烈好奇心,具备自学能力,熟悉企业业务场景,能打破职能界限,乐于分享知识。
这也是很多企业需要的人才。因为AI蓝军需要的不是所谓的AI大神,而是对AI充满好奇心,熟悉业务,能跨界思考的人才。
用对方法
在小型企业中,没有太多的资金用于配置硬件,因此,充分利用成熟的AI大模型API和云服务,“站在巨人肩膀上”实现必要的功能。
依托大模型基础设施快速试错的方法如下:
1、调研主流大模型服务的能力和价格;
2、选择性价比高的组合(用20%价格获取80%能力);
3、为核心功能准备备选方案;
4、采用“小步快跑”的迭代模式。
建对文化
现在的企业没有绝对的秘密,能对同事说的话,就要能对用户说。
找对节奏
平衡长远目标与短期成果。
AI技术发展迅猛,蓝军工作节奏需要特别把握。
“Get笔记”的负责人快刀青衣说,他最多只能预判两个月内的具体方向,剩下的只能随着AI能力的进展和形势变化随时调整。
因此,建议的工作节奏是:
短期(1~2个月)聚焦小而美的功能点,快速验证;
中期(3~6个月)围绕核心痛点形成产品;
长期保持开放态度,不过早锁定远期规划。
避免常见的节奏错误:急功近利,过早要求ROI(投资回报率);拖延等待,错过市场窗口;大跃进,试图一步到位做完美系统。
正确的节奏应该是保持警觉但不焦虑,积极行动但不盲目冒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