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解释的是,这篇笔记是倒着读下去的。
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世界中,“阶层固化”现象太严重,前些天坐出租车去车站的路上,出租车司机和我说,高考之后,大部分农民的孩子将来还是农民,大学生能够有美团骑手这个工作已经可以了。罗振宇老师也直言不讳的说“教育的消费属性已经开始超过其他属性了”。
平常人家的子女,或者说我们这一代人真的没有谁能够继续向上游了吗?
《格调》中有一段话:“我们出生和成长必然带有贫民或中产阶级的烙印。只有当你艰难的发现自己具备了另类的一些特质,尤其是好奇心和独创性这两种特质时,你才能从阶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若是能够成功地使用自己的才华,放弃忍耐和克制之心,远离父母和家乡,到大都会去专心致志且自律地从事“艺术”、“写作”、“创造性(这里的创造性不是追求时尚、容易伤感或心理不成熟的部分)工作”,最终就会成为羽翼丰满的另类。
书中说了很多关于衣着的事情,大概归结起来就是以舒适而非流行,新颖而非老派的、倾向古典主义的特征。
下面我想着重说一些书中提到的内容。
1、大量锻炼身体保持身材。中上层阶级在接受流行报刊指导下开始慢跑时,另类者早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运动了。
2、住所选择。另类通常觉得该搬家就搬走,住所通常不会选择“开发地段”,相反会选择一些旧房子,一方面是因为便宜,二是因为附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包括食品店、服装店、旅行用品商店,住所周围还有图书馆、报刊店,甚至可以有出售各国报刊书籍的地方可供选择。
3、驾乘体验。购车时不去购买炫耀身份地位的做法,而是选择一些样式落伍,但是干净整洁没有车贴的车辆。出行时一般也只选择乡间小路而不去选择高速公路或国道。
4、会隐藏自己。给别人展示的一面都无关紧要,真正能够幽闭的后院才是真正的去处。哪里可以避开别人的耳目,尽情玩乐。比如说私下里他们会发挥见多识广的特点,外人永远看不透另类到底有多少面。
5、饮食。首先吃饭较晚且细嚼慢咽是一大特征,菜品选择拒绝英式和法式菜,而选择素菜、有机餐、营养餐风格。经常在家里吃饭。
除此之外,更令我感兴趣的是学习的部分。
1、阅读大量书籍,但不参加任何读书俱乐部。根据自己的喜好广泛涉猎,历史、文学、建筑、美学品味等等应有尽有。至于畅销书也看,但是主要看里面是否还像以往一样陈词滥调。这被他们视为是“人生体验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但是,对于所谓的校友刊物,他是不管的。政治新闻中出现的一些“人民公仆”或中产阶级的偶像被认为是傻帽,而说话更倾向于用科学术语。
2、对边缘学科广泛探索。比如巴洛克时代的歌剧是他们常唱的。平时也会演奏乐器但不是广泛认为的小提琴、竖笛等等。具有整段翻译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的能力,而不是只会其中几个标志性的词。
当权者看到了他们的价值,便想方设法地网罗他们、利用他们。当权者借用了许多招数——埃及的祭司、基督教的教会、中国的行政部门曾用过的,以及其他很多值得一试的绝招。但他们不断从网里溜出来,跑掉了……
他们超然于阶层混乱造成的压抑和焦虑,类似E.M.福斯特笔下“敏感、得体、大胆的贵族阶层”,这个阶层的成员“敏锐地感受着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细致得体而不手忙脚乱”,而且“他们具有大量的幽默感”。“他们又踏上征途了,”福斯特说,为自己看到的景象所振奋,“这是一支不屈不挠的军队,但还不是一支能够永远取胜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