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阅读笔记(37):花开在眼前

这篇文字我不打算放在知乎上,只愿意留在这里,因为这里启发了我人生中的一个大难题。

人性是恒常的。昨天晚上在听到一个人讲解人生的时候,他说:“人无非就是两种需求,一是自己活下去的需求,二是自己未来活下去的需求,前者我们称之为本体生活,后者称之为繁衍生活。”当面临到西方所谓的“天启四骑士”——瘟疫、战争、饥荒和死亡时,后者要为前者让路。作家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中记载着一段话,大意是当一家人活不下去的时候,就得吃人,而新加入这个家庭的成员就是牺牲品,例如新媳妇,嫁出去的女儿等等。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是因为你不知道底线有多低。要不然就不会有各种党纪国法的出现了。例如卖淫嫖娼这个事儿看似习以为常,但是还有一个叫做嫖宿幼女罪,也就是说,一个男人当看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时动了歪心思,就想和这个女子发生性关系。你看,如果有道德约束的人会怎么想:“她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应当好好呵护,创造条件让她成才。”

我是经历过一些跌破我眼镜的事情。当然相比起战争而言属于小巫见大巫。因为战争的启动,意味着杀人是正当的。例如明末农民起义发动者张献忠就认为“杀人是我的任务”。原话是:“焚戮良民,非本心之所愿,实天意之所迫。亦知同居率土,开州开县,有干理法。无奈天意如此,实不我由。如黄巢往事劫数,固亦莫之为而为也。”要说小说,《水浒传》里面更是如此。怪不得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为了达到目的,武松、宋江等一众梁山好汉背地里灭他人家族可是多了去了。这点事儿又算什么?国外也是这样,二战期间,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日本人更是残害了我国超过3500万人。

苦难刚降临的时候,通常不太像灭顶之灾。它会一点点袭来,狡猾地让人看到一点点希望,然后再一点点把人性中最不堪的一面逼出来。

还记得当年的伪军吗?当年汉奸卖国贼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为什么说他们比日本鬼子可恶呢?

无非就是所谓的“特权”。

我活着,代价也许是另一个人的死去;我活着,是取代了另一个人的位置;我活着,便篡夺了另一个人的生存权,换言之,杀死了另一个人。
那些最糟的人幸存下来:自私者、施暴者、麻木者、“灰色地带”的合作者和密探们。这并非一定之规,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个规律。我感到无辜,没错,因为我也是“被拯救者”中的一员,所以通过我的眼睛永远寻觅一个为自己辩解的理由。
最糟的人,也就是说,那些最适应环境的人,幸存下来;而那些最优秀的人都死了。

——[意大利]普利莫·莱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

在集中营里,很少有反抗。相反,那里有一批干活非常认真的人。这些“兼职囚犯”主动承担起了集中营里清洁员、洗壶人、值夜人、床铺整理员、虱子疥癣检查员的角色,还会积极防备身边的其他囚犯把这份工作抢走——因为这份工作让他们每天可以多获得半升汤。

在集中营里,也很少有对纳粹的仇恨。当被要求交出自己的手表时,弗兰克尔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心理:“他们在看中我们的腕表并婉言说服我们交出来时,显得极其友好。难道我们不该向这些友好人士上交那些财产吗?难道这样的好人不该拥有这块手表吗?也许有一天他们会报答我们。”

在集中营里,老囚犯对“新来的”迫害得非常积极。如果有人胆敢不守规矩,老囚犯们会“蜂拥而至,扑灭对秩序的威胁。他们会暴怒而巧妙地殴打‘罪犯’,直到他驯服或死亡。特权,当然,捍卫和保护特权”。

人不为己又怎么样?

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那段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毒不丈夫”背后的那段野蛮了。

主流价值观教给我们要与人为善,而很多成功学大师却以厚黑学教给我们要如何处身立世。而有些人又教给我们“二者必选其一,非黑即白”的观点。所以无论如何,这就是养成了当今很多人活在矛盾与痛苦之中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社会现状、学校教育与底层人性的割裂所带来的痛苦,这恰恰是扰乱我们心智和行为的本质现象。

西方哲学中讲究“天助自助者”。针对学校教育,我们可以用终身学习来纠偏,针对底层人性,我们可以用与人交谈来弥补,但社会现状呢?很多事情我们处在迷茫的时候,唯有读书才能够让我有所经历。

阅读苦难的一个附带效果,是让我们不再幼稚。看到更有质感的现实图景,能惊醒各种粉色的梦。例如很多人都在怀念建国初期的生活,根据老人们说“那个时候谁都不富裕,但是很平等”,也有很多人怀念千禧年代初期的生活,有些中年人说“那个时代虽然有少量贪污腐败,但大家都是有钱赚有希望的”。正如“盲人摸象”一般,有利者必唱赞歌,受损者必写檄文。

人类的历史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忘记历史。

回到标题中的那段话,人不为己,本质上是“人如果不能真正做自己”,那个字叫做二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认清自己未完成,然后不断的去补充自己的身体素质与精神学识,怎么能够立足于天下?还有一个原话叫做“无度不丈夫”,也就是要有度量。

如果真要用现在的思想,那么互相残杀,拼个你死我活成为常态,谁没有人性谁就留下,相互比谁节操低,这个地方充满了是非,能够留下来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渔翁得利当权者,另一种则是万事不碰不粘锅。而普通人,早就跑了。

读书就是为了忘记

台湾已故著名文化大家李敖先生有一首歌曲,叫做《忘了我是谁》。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反复听,也在想人生到底是什么?现在我想清楚了,做人,实际就是要像自然所学,做人最高境界如同空气。其实我更愿意将它写作“空炁”,一为佛教之观点,一为道教之观点,二者合一又有儒家的观点。空,即透明,才能明万物之本象,不可隐藏;炁,才能生万物。一般人感知不到它的存在,但是须臾不可离。正如当所有人玩权谋的时候,次而如五行一样所活。其实活到最后,我是谁已经不重要了。纠结于名利财色,不妨过好此时此刻,无愧于这份老天爷所给的礼物。

如何过好此时此刻?要明白小我、大我和无我的融合。

例如小我,停留在实像化的人,驱动的核心就是“人格”,万事万物明心见性。

何为大我,停留在,驱动的核心就是“地格”,地,厚德,因而载物

何为无我,停留在,驱动的核心就是“天格”,天,自强,因而不息

无我之上呢?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但是驱动的核心就是“道格”。

再向上呢?即为“自然”,但是自然已经不能是格的层次了。所以,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美国作家迈克尔·L·弗雷泽《同情的启蒙》中所说:

关于共情,最引人注目的新发现并非来自社会心理学,而是来自神经科学。基于人类和其它灵长类动物的最近研究表明,当我们观察其他人做某个动作的时候,我们的与此动作相应的一部分运动神经元也活跃起来。这些所谓的“镜像神经元”可能是共情的解剖学基础。神经科学学家认为,在观察他人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时,镜像神经元为我们提供了自动的内在表征,这种表征进而被无意识地转化为我们边缘神经系统里关于感情的经验性反应。因而在神经层面,诚如休谟所说,我们的心灵是“他人心灵的镜子”。

看似很长吧,其实本质一样:“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只不过我们经历的是不同时空的你我”,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其他人早已在别处给了答案。苦苦探索,不如直接交流。

人格

罗老师的原话是如下3段:

可以把我们的头脑想象成一间会议室。最开始,我们孤零零地坐在里面,独自面对一切顺逆境遇。随着我们渐渐长大,有更多的人走进这间会议室,安坐下来。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师长、朋友,也可能是我们在书中读到的人。年纪越大,这间会议室里的人就越多。每当遇到艰难的选择,他们就会把意见放到桌上,供我们参考。

读书多的人,不见得知识更多,但他们的“头脑会议室”里坐满了厉害的角色。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反,他们最终会将一个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更神奇的是,我们不必真的认识这些人,也不必了解他们人生的全部细节。只需要一些非常简单的线索,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就能启动对他们的感知。

当一个人的人格存在于我们的世界,他就在帮助我们思考。很多时候,他不必真的发言。他在,故他思。

读到这里,做人的境界已经豁然开朗。

很多时候,当我们做事感觉到难的时候,不是我们能力不够,而是因为我们的人格太缺乏了。

——向光者

此刻,中国智慧中的那些顺序跃然于纸上“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至于后面的六七八九十,只供参考。

当我们自己迷茫的时候,就去大量读书,让书中的那些经典人物帮我们去解决问题。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佩服很多人但是望尘莫及。

我到底要什么?

我的经纪公司曾经有一句slogan:“成为本领域领先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可是,今天我要和我的经纪公司说,我们的slogan需要更新“通过终身学习与踏实实践,成为在本领域最可信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我读的书越多,就越喜欢读传记、回忆录之类的书,也许有这个因素在内。

知识不够用了,随时可以去查、去问,但是在人生两难的时刻,如果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丰富的“人格储备”,我们就难免彷徨。

读这类书的目的,不是看别人怎么做,而是要不断地反躬自问:他如果是我,此时会怎么做?

可信,意味着前人已经有了铺垫。

阅读笔记

读书可使人充实,讨论可使人敏锐,笔记则可使人严谨。
——〔英〕弗朗西斯·培根

从远古天地的洪流,到未来宇宙的神秘。从热烈的赤道,到旷寒的极地。从最小的物质单位夸克,到最大的生命个体鲸鱼。从人的情感,到神的法则。从零点一秒,到一千零一夜,再到亿万斯年。
每本书都是一道打开的幻门,我们的身体无法栖居其间,但心思畅游。这才是立即兑现的穿越,我们可以英雄驰骋疆场,可以神仙逍遥江湖,甚至可以体验花的一生、兽的一生、矿物质的一生。
何需羡慕孙悟空七十二变?我们可以七百二十变、七千二百变、七万二千变……通过阅读,我们得以进入万花筒的魔法世界。身体像最缓慢的植物一样安静,头脑像最狂野的动物一样奔行。
我们就这样,以文字抵达理想意义的远方。

感谢您陪我阅读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一个月看一本书,一年才能看12本。但是我知足,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景,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体悟。撰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恰逢周五。而发布这篇笔记的时候,首发于7月1日,下半年的开篇。带着这份喜悦与收获,一同向光前行。

总结

当这个时代到来的时候,锐不可当。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

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

天地一时,务必开阔!!!

每天读书符合长期利益,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绩和功绩不容否定,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我们下一本书再见。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