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翻(3):在这个快时代,我选择慢下来读书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猛然发现这里已经有了300多篇文章。然后,我打开了移动终端中一款读书软件,好家伙,我已经阅读了135.4万字。这是我不敢想的。在人人手机都装有各类社交媒体软件的时候,我正在培养习惯,愿力碎片化、图像化、快速消费型的信息流。阅读节奏也从快速扫描降低到缓慢沉思。

我不是在拒绝技术,而是在技术的洪流中,选择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做一名时代的“逆行者”,用阅读守护内心的清醒。

读书有两个目的,一是认识世界的间接渠道,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接触不同文明的思想与经验;二是思想碰撞而引发批判、审美与心灵的共鸣。这两点,构成了人类文明传承的核心路径。我们之所以成为“人”,不只因为我们能说话、会使用工具,更因为我们能通过阅读进入他人的内心世界,理解复杂的情感,构建独立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读书不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修养。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很多人停止了自己的阅读。AI中有四项技术:自然语言处理用于我们解析文本语义,机器学习算法理解人类的兴趣,语音识别与合成让无障碍阅读成为可能,数据视觉可以协助识别图文。然而,我们不用AI的原因是它在悄悄塑造着我们的认知边界。算法推送的内容越来越“贴合口味”,却也越来越单一化。我们被包裹在一个个“信息茧房”里,久而久之,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审美的能力、甚至共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造成我们信息茧房的罪魁祸首。

这个时代最显著的信息特征,就是碎片化、图像化、快速消费型内容泛滥。人们习惯了滑动屏幕、点击标题、观看视频摘要,却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翻开一本书,慢慢读下去。

可正是这种“慢”,才是真正的成长源泉。阅读一本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需要耐心、需要沉思、需要反复咀嚼。它不像短视频那样立刻带来情绪的高潮,但它会在你心里种下一颗种子,随着时间生长,最终长成一片森林。

我在努力对抗这种“快餐式”的信息生态。我不再追求“看了多少”,而是关注“读懂了多少”。我开始放慢节奏,允许自己停顿、回看、批注、联想。我发现,这种阅读方式带来的满足感,远远超过刷完一堆短视频之后的空虚。

终身学习的能力正是靠阅读的习惯而培养。与其做其他事情,不如好好读书;经历许多才发现最值得的、最有意义的还是读书。这里的读书要有价值,需要放慢下来,沉思进去,延伸而出。

也许你会说:“我也想读书,但我已经静不下心来了。”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阶段。直到某天,我意识到一个事实:当我们停止阅读,我们就停止了成长。

阅读不是逃避现实的方式,而是更好地面对现实的准备。它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表达自我、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

在这个人人都在“加速”的时代,请允许我劝你一句:

与其刷一千条短视频,不如读一本好书;与其追逐热点,不如深耕思想。

愿你我都能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节奏。

愿你在每一个安静的夜晚,翻开书页,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