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翻(2):国人敢闯的精神

阅读原文:《学习中国人敢闯的精神》新加坡联合早报2025年6月27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若不去翻看新闻报道,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在国内就业压力不断加剧、收入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选择“走出去”,踏上异国他乡的旅途,去追寻更好的生活机会。他们不是逃避现实的懦夫,而是敢于突破舒适区、勇于面对挑战的探索者。

从哈尔滨到新加坡:一位大巴司机的新起点

在东北冰城哈尔滨,有一位从事旅游巴士驾驶工作的中年男子。他的工作节奏随着旅游季节波动,每年奔波约3000公里,收入虽尚可维持生计,但始终缺乏稳定感。今年,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应聘成为新加坡新捷运(SBS Transit)的一名公交车司机。

在新加坡,这份职业被称为“车长”。公司不仅提供数月的系统培训,还包住宿,月薪约为3000新加坡元,折合人民币约16000元。对于一个原本在国内靠天吃饭的普通劳动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他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不想再被天气和季节牵着鼻子走,我想为自己争取一份稳定的未来。”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十年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可以选择“躺平”;而更多的人仍需胼手胝足地打拼。为了谋生、为了发展,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改革开放后的“新移民潮”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中国人踏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谋生、求学、创业。他们之中,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也有人凭借专业技能在异国站稳脚跟。以新加坡为例,在当地主流媒体中新传媒集团(MediaCorp),就有不少来自中国的主持人或记者。例如原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播音员赵文蓓、赵全胤、王征、张海洁等人,都已成为当地新闻界的重要人物。即便是仍在保留中国国籍的杨振华,也在异国舞台上展现出中国人的专业素养与文化自信。

这些人在海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依靠的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对自我提升的执着以及对祖国文化的坚守。他们的存在,也打破了外界对中国移民“只会干苦力”的刻板印象。

走出去不是背叛,是另一种成长

然而,社会上依然存在一些偏见。有人认为“出国打工就是卖国”,有人嘲笑“出国打苦工没出息”。但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这种思想早已不合时宜。出国工作,本质上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只要不放弃中国国籍,遵守所在国法律,在关键时刻能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这样的行为就值得尊重。

2024年NHK中文播音员的故事便是一个典范。这位拥有中国背景的播音员,在面对涉及国家立场的问题时,毫不犹豫地站在了中国一边,用行动诠释了何为“身在海外,心系祖国”。

自强不息:中国人骨子里的力量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这句话道出了中华儿女遍布世界的现实,也折射出中国人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力。无论是在异国街头开餐馆的小商贩,还是在跨国企业中担任高管的专业人士,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中国人的奋斗史。

中国人讲究“穷则变,变则通”,生存与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选择。在一个地缘政治风云变幻、全球局势动荡不安的时代,灵活应变、积极进取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国之民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伟大民族?

结语:走向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与贡献

今天的中国人,不再是被动的“出走者”,而是主动的“开拓者”。他们带着中国人的智慧与韧性,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无论身处何方,他们始终铭记自己的身份与责任。

自强不息,力求上进。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也是每一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只是守土一方,更是胸怀天下,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为祖国赢得尊重与荣耀。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