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方法》阅读笔记(4):强劲大脑之大脑开关与思维模型

这个世界无论你承不承认,总有一种现象:“富人看不起穷人,穷人能知道。有知识的人看不起无知的人,无知者压根儿都不知道。”

罗振宇发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同样生而为人,我为什么就要在山脚下被人俯瞰?同样有机会翻开书本,我为什么就不能登临山顶,一览全局?

所以,美国著名作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说过这样一段话。

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美]雷茵霍尔德·尼布尔

平静、勇气、智慧,多么美好的词汇。而这些词汇背后的能力,很明显需要我们逐步修炼。怎么修炼?穿透书页,介入现实,发掘工具,解决问题。

是需要读《让你在公司显得很能干的52种方法》,亦或者是《新手四季养花》之类的书吗?当然不是。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怎么说都有道理。不知道其背景,就陷入了逻辑冲突的陷阱。

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又有“一失足成千古恨”。

未经世事但又满脑子欲望的人,恰恰风险很高。所以所谓的“老实人”往往不动则已,一干就是大事。但是那些渡尽劫波,看遍人间沧桑而后放下屠刀的,往往是累积多了。

所以,当下的人生状态并不是由事实和行为决定,而是由此刻观点决定。换言之,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一个人的世界。

书籍不是思想的注射器

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能够从书中直接找到答案,然后把它像注射液一样灌入大脑中,产生“认知升级”。虽然我有种担心,未来每个人都要安装脑机接口芯片才能适应未可知的环境。但是,把每个人都改造成大模型那样,并不能够真正带来思考和反应的变化。

人之所以不能变成机器,或主动选择做人而不做机器,是因为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了对一种现象的多种解释,引发了我们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多的反应模式,使我们底层架构不变的情形下变得更复杂、更新鲜,它不同于“打补丁”,而是会在我们大脑中产生化学反应。

我国有句老话:“读史使人明智”。那么读史为什么会明智呢?罗老师指出了一个例子。

当我们不再认为谁是坏人,谁是蠢货的时候。当我们读出历史中所有事件当事人“不得已”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事实复杂性的时候,就算是跨过了读史入门的门槛。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

苏东坡到底是谁?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解释苏东坡的人品、个性往往徒劳无功。

他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佛教徒。

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

他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他是酿酒的实验者,是饮酒成癖者,是工程师。

他是瑜伽术的修炼者。

可是,勾绘苏东坡的全貌远远不足,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再艰难,咱也要修炼

第一项修炼:面对任何事物,除了本能的应激反应之外,还应该掌握更丰富的理解模型。

如果能够用更复杂的观察模型围绕同一个事物聚合起来,既能帮我看到世界的丰富性,也能帮我看到自己的局限性。

某些书中会召唤出丰富的认知模型,帮我们越过工具看到人,越过场景看到全局。如果碰到这样的书,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啃下来。

第二项修炼:在不同思维模型之间灵活切换的方法

曾国藩曾经说过“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在什么场合,就用什么思维方式。

这么做难度极高,但是往往有奇效。一件想不清楚的事情,切换到另一种思维模式后马上迎刃而解。

链接:《品格之路》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

“简历美德”是你在简历中列出的那些美德,也就是你贡献给就业市场或者有助于你在外部世界功成名就的那些技能。

而“悼词美德”则涉及更深层次的内容,是未来人们在你的葬礼上谈论的美德。无论你是否和蔼、勇敢、诚实或忠诚,无论你与人相处得是否融洽,“悼词美德”都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换句话说,“简历美德”是我活着的时候,我的技能、资源、优势等等让别人高看我一眼的东西,也就是“竞争性的优点”。而“悼词美德”,则是在我的葬礼上别人会因为什么赞扬我,比如勇敢、诚实、忠诚等等。即“内在品格的赞赏”。

这个新的大脑开关,不就是这样安上了吗。

至于怎么将这两种思维模型转化,我想在下一次的阅读笔记中再写。

阅读小结

看到这里,读书的目的性就有了,那就是为了给我们的大脑装上更多的开关。让我们的大脑有更多的通路和“余度”。余度多了,可选择的方法就多了。

所以,读书要探索背后的思维模型,要设身处地找到他们决策的方法和思路,看看我们做事上能否用到。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