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前,当我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完全意识不到“我有一个想法”是一个多么浪费时间的行动。想法如果不能落地,那就是空谈。总书记说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句话诚不欺我。
大家都看好的想法,那就一定能实现吗?大家都不看好的想法,那就必须要放弃吗?
我如果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说明我还没有跳出“伪命题”的陷阱。任何一个问题,它都必须要有充足论证,具体化过程。罗振宇老师曾经说过:抽象的问题是不值得回答的。
如何论证一个想法,或者说如何把一个想法变得可行还是不可行。先决条件:干起来再说。
当然,如果干,也得循序渐进,不能一股脑的就去蛮干。就算是力工,他不也得遵循着力工的规律吗?
所以,接下来的笔记内容,正是要学习如何论证一个想法可行性的过程。
第一条:不是先找资源,而是先找限制
一般人在做事的时候,往往还没开始做,先要去看自己手中有什么资源,看看能做什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这句话真的是“有多少量,干多少活”的意思吗?
恰恰相反,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先找资源,而要先找限制”。正如前段时间阅读笔记中,作曲家在完成一个乐曲的时候,也要先看限制条件一样。
不是想着我有什么、能做什么,而是我没有什么、不能做什么。换句话说,别先找资源,而是先找限制。
——赖升(工业产品经理)
J.K.罗琳在构建《哈利波特》一书的过程中,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平地起高楼,而是先框定的一定是“魔法能干什么”这个话题。限制可以告诉我们,行动的边界在哪里,这样能让想法更清晰、更具体。
在研发一个产品的时候,老板要求一年要超过100万台出货量。你看,销量对于产品经理而言就是一个限制。因为有了这个限制,就有了一个具体目标。例如,市场调研后发现,目前在售产品既有19元~169元不等的手动螺丝刀,也有299元~799元的电动螺丝刀。那么,在价格上就有一个空白,这就是一个限制。
有没有介于手动螺丝刀和电动螺丝刀之间,兼具二者功能的呢?没有,显然这又是一个空白。
再加上之前的销量限制。这个时候,从功能领域、价格空间和销量约束三个方面入手,就有了三条非常刚性的限制条件。也将想法第一步落入了框子里。
限制,可以帮我们划清行动边界,逐步让想法变清晰,帮你想清楚,到底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第二条:不找大样本验证,只要小切口反馈
一般人在做事的时候,都希望要找很多人来验证,样本越大,覆盖率越高,仿佛产品才更靠谱,数据才越准确。但是,这是一个粗放式的做法,投入大收益小不说,得到走马观花的很多样本在选择上就容易出现主观偏差。正如信息一样,越海量越分众。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统计水浒传读后感时,选取样本就是未成年人,结果必然是“宋江是个叛徒,晁盖才是英雄”这样的直白认知。这就是一个偏离的情况。
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的是精准聚焦目标人群,找到真正愿意和我们共同开发的用户。一方面,能够让我们有快速迭代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加理解产品的痛点和优化点。如果强行加一条,就是节省成本。
我们的目的是要“优化产品”,优化就要考虑从时间、效果和成本三方面考虑。具体说,产品就是为人服务的,时间要快、效果要精、成本要低。换句话说,就是三个问题:你能为别人省时间,提高效率,还省钱。这样的产品,谁不要?因此,就要从目标人群、使用场景、意见反馈三方面作为切口。
例如刚刚提到的螺丝刀问题,目标人群选取水电工,他们工作中的25%时间都在拧螺丝。使用场景正是水电工程,专业化程度高。不论新工人还是老师傅们,都能够提出精准意见。你看,这不就是心目中最佳的切口方式吗。
省时间,提效率,还省钱。这就是产品存在的意义。
——Guangran(向光者主理人)
第三条:不被物质所约束,栽得梧桐引凤来
资源限制是一般人所绕不开的事儿。这是普遍的困境:资源优先,有什么用什么。
但恰恰相反,越是在这个阶段,越不能将就。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标准。
当我们有底气知道这条路是对的,该做的不是去挑选资源,而是把想法牢牢钉在地上,然后树立一个高高的旗帜,让资源方来找你,你给他们提要求。这就叫做“逆选择”。
乔布斯就是这样,他总能让别人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事。这种能力专业一点,就叫做“现实扭曲力场”。
中国高铁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这样。我们背靠大树,召集所有想要分一杯羹的人,提出竞标要求。如果第一次大家都表示不能干,那很正常。这就要靠“利诱”。换句话说:利用妥协的艺术去谈判。当然,底线不要突破了。
这个背后的道理是:
如果我们等着别人提供解决方案,有什么就用什么,是不可能推出这款创新产品的。
从供应商提供什么用什么,到我们根据用户需要,倒逼供应商根据要求提供解决方案。
第四条:加持一些运气
不可否认,运气也很重要。何为运气,就是付出和决心。
18次样品迭代,51次设计推翻重来,300多位用户参与……
长期主义加坚韧不拔,这就是底气和运气的来临。该求助时,就求助。破釜沉舟的决心一定会打动别人。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或许看似无用,但可能深刻、可能愉悦、可能虐心、可能充满挑战……但只要能为人生中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就是我们对自我的最好回答。
——Guangran(向光者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