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就是背病人过河。
——裘法祖
本期演讲的可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科的杜诚勇医生。没错,又是医生。
医生这个职业,我们很尊重。因为这是一个治疗疾病必须打交道的人。然而,困扰医生和我们自己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治病可以,救人呢?
杜医生说,患有乳腺癌的人士,83%可以达到临床痊愈,但是四分之一以上的患者会有抑郁症。相比之下,肝癌患者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不到10%,尽管肝癌更为严重。
原因是:乳腺癌患者往往要切除乳房。这对于天生爱美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心灵上的打击。很多人手术之后都会抱头痛哭。
相比起上面裘老先生的话,现在的医生更多要考虑不仅把病人背过河,还得把她们送回家。过河容易,但回家很难,三个心魔——未知、失控和脱序。
未知,就是患者不知道会面临什么样的治疗,因此心生恐惧。
失控,就是感觉自己会被疾病牵着鼻子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脱序,就是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和正常的生活秩序。
很显然,如果是一个患者独自面对,很难绕过去这个坎。这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大部分癌症不是病死的,而是吓死的。”
解决这三个心魔,医生是束手无策的。掌握解决方案的,恰恰是老患者们。
首先,面对未知,解决办法就是“老患者帮助新患者”。也就是说让老患者告诉新患者,未来的路是什么样的。
原因很简单:老患者会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一对一地安抚新患者的情绪,让她们看到,这个病也没那么可怕,从而建立起战胜癌症的信心。癌症康复在人生坐标系中,占比也得超过5%了。这种群体的支持和互助,会让患者极大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这是医生所做不到的。
其次,面对失控,要从“让患者获得掌控感”入手。正常人做一件事能够坚持五到十年很少见,病人更不容易。只有不到三分之二的患者可以坚持下来。原因就是没有任何反馈。
所以,杜医生设计了一个带有希望之树封面的康复手册。就是一个模仿游戏攻略设计的一本抗癌攻略。里面有治疗清单,患者通过阅读,可以明白会有哪些治疗,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大概要持续多久。患者每完成一件事,会有一个记录,全部走完了,病也就治好了。
你看,这就是帮助患者找回对生活和健康的掌控感。
而最难过的,就是把脱序的生活复位。
短时间内,患者会想自己能活多久。而更长的时间来看,癌症患者更在意的是这个“癌症病人”的标签。这会让他们感觉到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脱离了正常的生活秩序。
其实,对于包括患有癌症在内的所有病人,都面临一个问题。
大家都认为,对待患者要小心呵护,最好层层叠叠地保护起来。但是,患者最需要的恰恰是保持正常的生活节奏,而不是时常被他人提醒自己是一个癌症患者。
大家可能不知道,一旦有人知道某人得了癌症,不自然地会背后议论,人群中远离TA。很多人为了不让别人知道,甚至连医保都不去报销。
我曾经也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家属。不幸的是患癌的妻子已经先行离去了,现在回看这篇文章,才发现心理状态对于一个人特别重要。
杜大夫说,很多患者不愿意放置PICC导管,原因是这个导管会潜在的在每一秒提醒她,她是一个癌症病人,需要接受化疗、随时可能复发,并且很多人都知道得了绝症,这是用刀子割她的肉,宁可死了算了。
经历了一场手术,就像是打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争,再出发不是那么容易。乳腺再造手术,全国只有10家左右医院可以做,耗费资源巨大,医生收益较低,风险比较高。然而,医者仁心至关重要,而且现在的医疗资源紧张程度相对有所缓解,医疗手段也增加了不少,医院和医生的精力不再都花在治病,消灭症状。杜大夫说:
打败病魔只是人生当中的第一步,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才是更高的追求。
经济学家王丁丁老师《思想史基本问题》中泄露了一个“生活意义5分5问”的机会。
生活意义5分5问
1、你是谁?
2、你能做什么?
3、为谁而做?
4、他们是否需要你?
5、他们是否因你所做而有所改变?
前四个问题相对好回答,而第五个问题并不容易,这是我们职业良心的拷问,也是作为自我价值的评估。
作为医生而言,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案,恰恰是造成下一个问题的原因。所以,第五个问题背后,就是除了治病,更要救人。
我们不仅要把病人背过河,还得把她们送回家。这才是新时代医生的使命,这才是新时代医学的意义。
——杜诚勇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