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清醒3》阅读笔记(2):与道同齐之觉察价值的三个维度

我的成长历程中曾经看到过许多精神鸦片的出现。上世纪90年代,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节目吸引了80~85年出生的一代人,00年代,以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为代表的偶像剧又将86~90年出生的一代人带偏;10年代,各类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又对90~95年的人带偏。而且越来越发现,这种精神鸦片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如今,短剧、自媒体等内容已经席卷了各个年龄阶层。

自制力,我一直不相信它的可靠性。正如吸毒一样,有的人说:我只吸一次。但是真正情况下要想戒断,难于上青天。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在和人性对抗。

事实上,纵观全球,太多人已经成为了SNS受害的一代,主要特征是:

1、不爱思考,喜欢被哄,却又整天幻想逆袭;

2、宁可沉溺在美丽的谎言里,也不愿意面对残酷的现实;

3、更容易被复杂的描述和套路打动,越是花里胡哨的东西越能让他们着迷。

没错,这就是所谓“心灵鸡汤”的存在,总结起来,其底层逻辑主要如下:

1、把命当成玩物。要么让人认命,要么让人拼命。其底层逻辑是回避问题的根源

2、把消极接受现实的懦弱,伪装成乐观面对不幸的豁达,往不幸上面喷“香水”来掩盖问题。其底层逻辑是以现象替代逻辑,以情绪代替思考

于是,情绪价值、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充斥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人的生命历程中。比如,恋爱里总得有一方要提供情绪价值,家庭中物质价值十分重要。

情绪价值,是情绪层面的安慰,是情感的愉悦;
物质价值,是物质方面的好处,是利益的给予;
精神价值,是精神层面的共鸣,是灵魂的滋养。

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

越幼稚的人,越需要情绪价值。因为这是最浅层的价值,只能让人暂时忘却伤痛。无论现实多么糟糕,只要被哄一下就可以很开心,这是“巨婴”最典型的特征。

与此同时,里面还有两个问题:

1、越理智的人,越需要物质价值。因为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好处,他们冷静又理性,从不看你的表演,也不喝你的“鸡汤”,只看你能带来什么价值。

2、越成熟的人,越需要精神价值。因为这种人已经不缺物质,更不会情感寂寞。他们早就实现了个人的圆满,只会被高级的灵魂打动,需要的是灵魂的共鸣和精神的滋养。

但是,对于上面的内容,我不太赞同。

情绪价值虽然是最低等的价值需求,然而在当今社会的高压、快节奏、冷漠现状里,情绪价值却成了稀缺品。能够创造、赋予他人情绪价值能力的人也成了大众欢迎的角色,所以我认为,各类价值的中高低等排名不应该成为绝对的标准,时代的变化会导致需求的变化,能够迎合主流需求的价值就应该是当代高级的价值。

最关键的是,在面对大的利益判断时,能否识别出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巨婴往往情绪有限而忽略实在的利益。

而如果提供情绪价值,书中又说了这些话:

第一:为大众的失败找到理由。他们明明屡战屡败,你就说“他们大器晚成”。

第二:为大众的平庸找到理由,他们明明自卑内向,你就说“优秀的人都爱独处”。

第三:为大众的懒惰找到理由,他们明明是在摆烂,你就说他们“看透之后选择佛系”。

第四:为大众的绝望找到理由,他们明明掉坑里爬不起来了,你就说“苦难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

第五:为大众的妄想找理由,他们明明只想一夜暴富,你就说“他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但是,我觉得,这样的话从逻辑学角度考虑看,纯属偷换概念。

第一句:失败 ->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是一个积极的词汇,用来形容那些最终成功的人。但是,这里被错误地使用在持续失败的人身上,可能存在因果错误或者不当的归因。也就是,将暂时的失败直接等同于未来的成功,而没有实际依据。这是逻辑上的跳跃。

逻辑问题:错误类比与轻率概括。

将暂时失败直接等同于未来的成功,忽略了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持续失败的可能。”大器晚成”是结果导向的结论,但失败本身无法必然推导出这一结论,属于「事后归因」(Post Hoc)的谬误。

第二句:平庸/自卑内向 -> 优秀者独处

把自卑内向和优秀者的独处混为一谈,优秀的人可能选择独处是为了专注或思考,而自卑内向可能是社交上的障碍,两者的动机和结果不同,因此存在错误类比或者混淆概念的逻辑问题。

逻辑问题:概念混淆与错误归因

将「自卑内向」(心理状态)与「优秀者独处」(主动选择)混为一谈,掩盖了前者的被动性与后者的策略性。属于偷换概念(Equivocation),用表面相似性掩盖本质差异。

第三句:懒惰 -> 看透后佛系

逻辑问题:偷换概念(美化语言)

用「佛系」这一中性/积极词汇替代「摆烂」的消极现实,属于「委婉语谬误」(Euphemistic Language)。其本质是通过语言修饰掩盖问题,而非逻辑论证。

第四句:绝望 -> 苦难即福报

苦难并不一定代表福报。

逻辑问题:虚假因果与一厢情愿

预设「苦难必然带来福报」,但两者无必然关联,甚至可能互为矛盾。这种观点属于「幸存者偏差」(仅关注苦难后成功者,忽略失败者)和「诉诸结果」(假设好的结果会自然发生)。

第五句:妄想 → 相信所以看见

逻辑问题:诉诸可能与过度简化

将「盲目相信」等同于「成功前提」,忽略实际条件与行动的必要性。属于「动机谬误」(以动机代替结果)和「非黑即白」(将复杂问题简化为信念问题)。


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的人的宿命都是被收割?作者总结了原因有:

1、情绪化的;

2、不想着提升自己,幻想得到一种成功的捷径,或者在心灵鸡汤里沉溺。

但是,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一点:

“自古真心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