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工作效率提升的要求越来越高,机器代替人类的工作仿佛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看似走入了一个悖论,为创造工作的人而欢呼,同时羡慕那些消灭工作的人的富有。
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依赖手机上的各种APP而做的。比如想要出行,有12306、携程之类的平台,想要吃东西,饿了么和美团随时等着;想要看电影,猫眼平台翘首期盼。想给亲人寄东西,手机上点点各家快递公司的APP,哪个上门用哪个。而现在,司机都可以被替代。这种方便和快捷在国外很多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难道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其他国家想要这么做吗?当然有,只不过他们的历史中,谁要用机器替代人,那么等待着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抗议浪潮。这事儿,18世纪的英国可是发生过。
以纺织业为例,19世纪之初,布料的纺织难度极大,大部分人只能买得起一两身衣服。原因无他:人工成本很贵。越有经验的老师傅,需要的成本就越高。所以,往往夜幕降临后走入酒吧的不是年轻的俊男靓女,而是头上插满5英镑纸币的纺织工人。这种炫耀式消费间接体现出他们的工作收入高。
然而,商人们可不乐意。他们需要的是如何用新机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降低成本。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制造业的创新。这种剧烈的冲突,逐渐演化成熟练工和商人、政府之间的对立。1811年春,诺丁汉的工人们每晚都会去使用机器的工厂进行打砸抢烧。1812年,英国议会出台法案:谁去砸毁机器,最高可判死刑。
议案有用吗?当然,只不过起了反作用。流血事件在1812年4月11日晚上发生了。熟练工与商人之间的冲突最终以两名熟练工的丧命而结束,政府在此过程中抓了60多人,并以最快的速度判处了14名参与运动的人死刑。这里的死刑是绞刑。
时代的浪潮是无情的,跟不上时代的人,或者说跟不上技术潮流的人,最终会被淘汰。正如作者想要说的。
相信我,机器会让世界变得美好得多。你们的后代将会衣食无忧,还能休假,甚至在满18岁之前几乎不用工作。每个人都更富有了,每个人都有更多的钱。
现在的机器变成了电脑和软件,前1%的人群越来越富有,而普通人收入停滞不前的现象再一次出现。这一次,虽然没有了抗议,但是996、147是福报的声音却出现了。如今,我们很多人再一次站在了这个历史关口。
经济学家们往往称:“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技术意味着从长远来看,每个人都能有更多钱。”
西方历史上的经验告诉人们。所谓的“长远”,可能是很长、很远。但是在200多年后,在东方的一位长者又说过一句话,现在看来是值得全人类去思考的:
人呐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长者
所以,无论是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还是Stay Naive。最关键的是,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分析时代的需求。然后,重新规划自己的生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创造出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可行性曲线。这,或许才是我们这代人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吧。
在此,再次致敬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