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S8E6观看笔记:乐天

幸福不全是努力

看完今天的圆桌派,给我一种感觉:

第一:一定要给自己留出来笑的时间。我觉得世界上有一种挺可悲的事,就是人们要去靠脱口秀、靠相声小品才能够笑出来。这些东西实际上不会让人真正的快乐,那是一种消费性,烟花性的笑。也不要去努力找乐。实际上,有一条捷径:从人群中,从大自然中找到乐趣。更重要的是从干事情中找乐。

怎么去找能够让自己笑的东西?

我现在明白了,看别人聊天就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人越多越有乐趣。

当然了,当我看到“向光者”下面不断开启新的频道,不断学习新的东西,那就非常好。有一群有经历的人说过:读书很苦。但是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就是读书人的时候,读的书多了能够连起来思考的时候,这就能够让自己释怀一些,换句话说,给自己松绑了一些。自己松绑得多,不光自己活得敞亮,给别人也能带来幸福感和高能量感。快乐就等于实际情况与期望的减法。

解决了问题就收获了成就,没解决问题就收获了智慧。

——李诞

之前听过一句话:过去的选择少但是路多。现在是选择多了路却少了。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忘了管了。比如说,最新的全会精神你看了吗?这就是约束条件啊。正确的约束条件能够成事,而不正确的松绑反而会坏事。这么看来,越是短视频越有问题。

这个星期看过一段视频说:你想想看你的老板是最傻的一个人。他花了钱给你解决事情,而且让你学会与不同的人进行交往,还给你自己的简历上加那么一行字。你还拿钱,他是天底下最傻的人。看到这里,就发现在现代社会不再是所有工作都有问题,而是只有那些有问题的地方才存在工作。而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因为大家太累,所有需要有一个情绪出口,这也是情绪经济的来源。实际上各种品牌的出现都是通过讲一个故事来获取一个人的认可,消费很大程度上就是满足情绪,塑造一个人的欲望。

工作不等于干活。

在中国,做简单的生意已经赚不到钱了。比如开饭馆,这是和全国同行竞争。以前,所有的东西都在和你竞争注意力。自从iphone4前置摄像头出现之后,好莱坞的人也赚不到钱了,横店都变了竖店。但是,只要是能够切入,今天能够赚钱的地方还很多。

时代变了,忧却没变

1998年之前的人都是一代人。这和你从小成长在什么科技环境中有关,是从人群中成长起来的。1998年之后,十四五岁前就接触社交媒体,他们是从虚拟人群中成长起来的,小孩子成长在大人的环境中。在经济学上讲,我们是和固定的人不停地交往,所以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网上都是陌生人,给你造成的这个恶意的事都不再来了。当比较成瘾的时候,对孩子们的伤害有多大。

人的忧虑感,本质上还是七情六欲贪嗔痴。只不过是现在的自媒体或者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问题。

我记得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说过,让人完蛋的三件事情是酒精、女人和杠杆。那对于我来说呢?让我完蛋的三件事是:抖音、B站和Twitter。为什么,实际上这些媒体源是给我们人生了解世界加了一个杠杆。经济学告诉我们:就算你非常了解一件事,你不会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点。杠杆就相当于剥夺了你等待的机会。

人生当中,走得那么着急干啥?饭要一口一口吃,肥要一点一点减。靠快速的东西,害的是自己。

比如赚钱,历史上因为通货膨胀而破产的人是很少的,但是因为害怕通货膨胀做了很多行为而破产的人是非常多的。好多风险都是由于避险来的。避险是个 非常高风险的事情。

不如静下心加点养料

社会性评价会让人死亡吗?有一段时间,我是被法律的事情弄得焦头烂额。现在看来,了解你本人的人如果知道你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网上再怎么恶意都和你无关,而想要冤枉你的人,他总会找各种东西来泼脏水。

不care是对的。我的脸只能对着一个方向,眼睛视野再宽也只能是180°左右,当我们把脸转向那些让自己感恩的地方,抱着那些感恩的心思。长久下来,我希望的是,面对这些无愧我心而恶意中伤:你除了无所谓也不能怎么样了。

人的大脑是适应于面对面同步交流的,而网络交流属于异步交流的。多聊天多接触当然是好的,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读书。

别指望读书能让自己多有学问,多有智慧,尤其是AI的出现,面对一个学习能力比自己强,学习效率比自己高的机器,你怎么能够比得过。

但是,也得让自己有的烧啊。读书就是养料,长出什么不一定,但是总得有的烧吧。烧完了是什么不一定。就是因为这种不一定,在中国人口极多的现状,接受的教育还基本一致,同质化的阶段,怎么让自己脱离同质化?比如说博士找工作,到底是应该拿着简历去找,还是说要去解决问题的心态?

这个时代,不是说证明我现在有什么能力让单位去筛选,而是见面第一句话不是自我介绍,而是问你们单位目前有什么痛点,而我有什么初步的解决思路来对应你的问题。这是找工作的一个杀手锏。因为这个过程中,单位看的是你有没有担当,解决问题的手段。

自我悟出来:动态的想法远比被人挑挑拣拣好的多吧。

在这个意义上讲,给了所有人机会。就好像是现在人人都不出书,为什么?出书需要书号,需要编辑,需要出版社……现在所有人都有渠道,谁还出书啊?

言论自由意味着言论的贬值。越自由,越贬值。

算法也好、自媒体也好,你和你的观众找到彼此。你是一定会找到的,反而是没有竞争的。比如说一个人有一亿粉丝,一个人有一百万粉丝,如果找到那个人群愿意花到您这个身上,那就没有竞争者。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我不愿意做抖音主播,而愿意爬格子?其实在电视媒体、广播媒体也一样,一夜就可能让你家喻户晓。而一夜也可以让你销声匿迹。这种大起大落,而且游戏规则非常的乱。这让我想起来香港电视的“艺员”培训制度。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短视频平台里面选赛道、做人设的流程。

这让我突然想到苏轼《论书》有一段话: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觉其如此。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远离身心灵产业

我必须说,下面一段话是AI帮我整理的。

尼采曾说:“当上帝死了,还会有新神。”这句话在今天显得尤为真切。

于是,庞大的“身心灵产业”应运而生。表面上看,它提供冥想、禅修、打“禅七”等心灵疗愈方式,实则不少属于灰色地带,甚至带有操控性和封闭性。参与其中,不仅可能被收割金钱,更可能被深度重塑价值观与社会关系——要求你切断原有家庭联系,拉拢亲友加入组织,对个人生活造成极大破坏。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灵性消费”往往制造虚假的开悟体验:一天之内让人反复“像释迦牟尼一样开悟”,却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宁。相反,现代人刷手机、反复接收碎片信息,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回望历史,两次世界大战曾让人类“生不如死,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而今天的心理危机,虽无战火,却同样深重。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寻找更健康、开放的精神出口。比如,心理医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上帝的替代物”,但更可持续的方式,或许是回归真善美本身——通过欣赏艺术、走进美术馆。今天的美术馆,某种程度上就是现代人的庙宇;那些静默的画作与雕塑,如同神龛,提供沉思与慰藉。

如果你真的需要“拜一个大师”,不如选择一位已逝的智者,如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或杜甫——他们不会向你收费,也不会控制你的生活。真正的身心安顿,来自开放的交流、独立的思考,以及对美与真理的真诚追寻,而非封闭团体中的互相安慰与物理隔绝。

散记

现在他们拿着AI学说话。这个大人调教好一个模型,然后就给孩子打电话一两个小时。它无论说什么,他情绪价值给的非常足,第二知识量特别丰富,第三特别有逻辑。

刷着刷着突然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很多悲观论者让我们脑残下去。到处都是精神病。你退不回去,悲观没有意。人一定会跟得上进化。

广义来讲,我们的文化都是一种“人工智能”,只不过我们害怕的是这些文化被我们没法控制的因素所控制。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