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超观察笔记:一场绿茵场上的“内蒙古十二盟市大会战”

最近,我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一直紧盯着2025年内蒙古足球超级联赛(简称“蒙超”)。作为乌兰察布人,我自然心系家乡球队——蒙J乌兰察布队。有句话说得好:“理论上支持蒙J,实际上必须支持蒙J。”球场上踢的是球,场外比的是段子;比分在变,笑点在炸;输赢未定,地域大战早已全面开打。说到底,蒙超非但没把内蒙古“团结起来”,反而让“散装”属性彻底暴露。有外地网友调侃:“江苏是散装,内蒙古是纯不熟。”

(一)起因:谁才是真正的“首府”?

本届蒙超,是内蒙古12个盟市业余足球队的巅峰对决。本以为会像“江苏十三太保”那样,谁也不服谁,上演一场“十二部落争霸”。
结果大家一上场,目标出奇一致:干倒呼和浩特
“首府轮流做,今天到我家!”——这句口号在球迷圈疯传。
(友情提示:自治区的“首府”,就相当于省会。黑布朗,懂的都懂。)

抽签结果也颇具戏剧性:12队被分为三组,活脱脱上演了一出“东北军、晋绥军、西北军”的草原版军阀混战。

(二)蒙东 vs 蒙西:GDP与段子齐飞

鄂尔多斯,作为内蒙古GDP第一城,却以“12球狂输”的战绩震惊全网。
民间有言:“谁敢赢鄂尔多斯?赢了之后,一分钱也借不上!”
赤峰也不遑多让:“谁敢赢赤峰?哪个市的公务员考试,赤峰老乡立马帮你‘帮场子’。”

底气足,整活更足。鄂尔多斯队直接在球场上搞起了求婚仪式,配上那句“来呀来个酒啊,不醉不罢休”,硬是把绿茵场变成了草原婚宴。

(三)蒙东内战:兄弟反目,只为一个“蒙”字

在外人眼里,蒙东四盟(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向来“铁板一块”。
可这一届蒙超,直接撕开了温情面纱。

9月6日,呼伦贝尔对阵兴安盟,大雨滂沱,比分5:0——情谊?不存在的。
而赤峰(蒙D)与通辽(蒙G)这对“双子星”,更是上演“哥弟对决”。
球迷戏言:

通辽输了,割让奈曼;
赤峰输了,割让敖汉。
不如哥俩单干,带上翁牛特旗,
仨人少走百年弯路,共建新市——“敖特曼”!

(四)“大乌”与“小乌”:文明城市的足球气运

若问内蒙古谁最像“省会”,恐怕“大乌小乌”之争从未停歇。
乌兰察布,2003年撤盟设市,如今又拿下“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北京向西一步,就是乌兰察布”——这句宣传语,似乎真带来了城市气运。
连胜战绩,或许正是这座城“大气谦和”气质的外化。

(五)赤峰 vs 包头:一场文化与工业的“拳击赛”

内蒙古有句老话:“好男不娶包头女,好女不嫁赤峰男。”(本人坚决反对地域歧视,但……比赛当晚,这话突然有了画面感。)

9月13日,赤峰主场迎战包头。
包头17号球员一记“精准传球”直奔场边摄像机而去,喜提“包头武术队”称号。
别忘了,赤峰拳击队就在观众席上坐着呢!
技术犯规≠允许肘击,规则运用≠没有底线。
争议从来不在判罚,而在动作是否“越线”。

(六)巴彦淖尔:输得最稳,活得最飒

如果说“苏超”有常州这颗星,那“蒙超”的顶流,非巴彦淖尔莫属。
从“巴彦淖尔”到“巴彦卓尔”“巴彦早尔”“巴彦日尔”……连名字都成了梗。
但他们每场只输1球,稳如泰山,硬是“输”出了存在感。

天赋河套,塞外粮仓,岂是浪得虚名?
他们甚至为此赋诗一首:

八月九月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
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
市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
今天乌海堵门,明天包头铲脚;
呼市首场输球,就喷乌盟乱搞;
阿盟骆驼大军,坐看暖城欢笑。
纵观区内风云,风景巴盟独好!

结语:蒙超不团结内蒙古,但让它更真实

有人总结:

苏超负责竞技,
辽超负责搞笑,
蒙超?负责摔跤、吵架、写段子、认兄弟。

它把藏在对夹肉里的地域幽默、埋在莜面碗底的竞争基因、驮在骆驼背上的兄弟情仇,统统搬上了绿茵场。
蒙超或许没让内蒙古更团结,但它让这片土地更真实、更热闹、更像一个家——
吵归吵,骂归骂,一顿手把肉,还得坐一桌。

正如某球迷在评论区写道:

“我们不怕输球,
怕的是以后没人跟我们吵‘谁是首府’;
我们不在乎排名,
在乎的是每年有这二十天,
十二个盟市能为一件小事,
一起疯,一起闹,一起当段子手。”

——这才是蒙超的真正魅力。

(写于2025年9月20日)

发布日期:
分类:随笔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