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1年大事记
宋 元丰四年 | 辽 大康七年
- 阿列克塞一世通过兵变夺取拜占庭皇位;
- 英王威廉一世入侵威尔士
- 大理保定帝段正明登基;
- 日本僧人成寻于汴京去世,在中国生活整十年
对于我们很多当代人都有一个“嘲讽”的对象:蒋介石。蒋介石有一个著名的名言:“八十万对六十万,优势在我”。
在兵力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看似稳操胜券,但是为什么输了?当然我们有一个结论。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蒋介石能够好好读历史的话,会不会反思这个过程而不是陷入到自己限制的仇恨与执着?没错,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兵力。
看事实要冷眼
学了这么多,现在我有了基本的认知框架: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听到的也不一定是对的。因为这个观念,进一步需要延伸的一个观点是。
凡事不一定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强行解释。
——《为什么:关于因果关系的新科学》
《创世记》有一段记载:上帝发现亚当躲在花园里,便问他“我禁止你碰那棵树,你是不是偷吃了它的果子?”亚当答道“你所赐给我的与我做伴的女人,她给了我树上的果子,我就吃了。”“你都做了什么?”上帝问夏娃。夏娃答道:“那蛇欺骗了我,我就吃了。”
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亚当和夏娃推卸责任。假设上帝是全知全能的,那么这样的谎言肯定瞒不过上帝。结果可想而知,他们被逐出了伊甸园。
但这里有一点,很多人以前一直忽略的:上帝问的是“什么”,他们回答的却是“为什么”。上帝询问事实,他们回答理由。而且,两人都深信,列举原因可以以某种方式美化他们的行为。
他们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想法的?
你看,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用现在的思维模式去解读过去人们的行为模式,也不是要为其他人的行动找出一个“为什么”。因为“为什么”有的时候就是推卸责任、强行解释的借口,谁信谁傻瓜。
蒋介石为什么打了败仗
写到这里,会发现这里又在写“为什么”。
解放战争中,我军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美式装备的蒋匪军,这就是以弱胜强的战力。然而,美式装备不行吗?
陈毅元帅从事实出发对美式装备:
好处:火力强。
坏处:
1、装备结构复杂,只有训练有素的士兵才能达到操作门槛;
2、消耗弹药太多,没有丰厚财力是支撑不了的;
3、先进的运输系统和基础建设配合。
所以,这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结论需要记住:
在理论世界用线性因果关系推导出来的结论,无论看起来多么完备,都要放回到现实世界,接受无数复杂、多维度的考验才能知道是否能够立得住。
——罗振宇
回头来看这场战役真正的问题
宋神宗20岁登基,这一生的抱负就是要恢复中原帝国的“汉唐旧疆”。切入口就是小小的西夏:灭西夏不是要不要,而是早或晚的问题。为此,他利用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就是等待着富国强兵的时候一举拿下。
此时,变法后的宋朝底子有多厚呢?财力上,宋神宗死后,国库里面的现金够用20年;兵器上,火药武器包括火箭、火炮、霹雳火球等几十种;冷兵器中神臂弓射程240步,床弩射程1500米,而且可以单人操作;宋朝西部军区战斗力非常强,熙河开边的成功,印证了“胜利是胜利之母”。
反观西夏,皇帝是李元昊的孙子,夏惠宗李秉常。20多岁的他实际上是在梁太后执掌下垂帘听政,这一年梁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李秉常。国内发生暴乱,部落酋长分为了三派,有的支持皇上,有的支持太后,有的观望。从名义上说,西夏还是对宋朝称臣的,所以师出有名。
然而,忽视的是西夏的军事优势:熟悉当地地理,骑兵机动性强;
五路伐夏的过程
五路伐夏,是北宋开国以来调动兵力最大的一次战争。对应的是攻打围绕西夏的五个行政区——鹿延路、河东路、环庆路、泾原路、熙河路;第一波开拔的兵力高达30万人。一共五路兵马,其中有三路,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早期虽然有点收获,但最终都没能进入主战场。
还剩下的两路大军,就是环庆路、泾原路两路共十三万人,会师在灵州城下。灵州在哪里?就是今天的宁夏吴忠市,距离当时西夏的首都兴庆府,就是今天的宁夏首府银川,只剩下100公里了。但是,就这座灵州城,宋军围攻了十八天,也没拿下来。最后,西夏掘开黄河,水淹宋军,又抄了粮道,宋军不战而溃,大败而归。
真正的问题分析
《战争论》有一句名言“战争带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往往四分之三都隐藏在带有或多或少不确定性的浓雾中。”
如果真正要分析,此时的宋神宗指挥有点类似于特朗普虚空指挥。
比如,神宗心态是我比你们都懂,我给你们出主意。至少要让你们知道,I am the king。经常会发一些“小纸条”指令。当然,这个不是真正的原因。
1、不顾实际追求高标准。武器是要人使用的,武器却是文人设计的。文人设计武器有好处:统一了武器制式,提高了武器性能。但是也有缺点,粗大笨重的武器在实际战场上并不好用。
2、后勤管理经验缺乏。运粮用的牲畜是驴,驴比较难管。
3、将领忽视实际调查瞎指挥。在攻城战时根本没带攻城器械,到了灵州城下,发现军中就没有会造器械的工匠,更要命的是:灵州城下压根就没有粗大的树木,有工匠也没用。所以,这场所谓的攻城战,根本就没有什么搭云梯、滚木礌石、箭如雨下那些场景。
综上所述,这次攻打就是只考虑了必然优势,没有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偶然性。要学会把现实世界的多元性、丰富性、偶然性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智谋、理性、逻辑放在相对谦卑位置。不要搞什么毕其功于一役;不要动不动就发个狠、一把梭哈,富贵险中求;不要觉得我的计划既然周全完备,那结果就一定万无一失。
感悟
军人在靶场上有一句话“有意识瞄准,无意识击发”。意思是当一个猎物在你的瞄准镜下逃不掉的时候,不要着急,时机一到只管扣动扳机。
如果你目标是确定的,策略也是清晰的,那就盯死目标,日拱一卒,用长时间的耐力兼容掉现实世界里的那些从斜刺里杀出来的偶然因素。
大事往往都是这么办成的。回过头看,那些偶然因素不是没有来过,而是跟你的长时段坚持相比,它潮涨潮落,风过无痕而已。
并不是认输,而是一种敬畏。王韶在河湟开边,懂得循序渐进,一寸一寸地稳扎稳打;而宋军急于求成,幻想一次大战就能换来太平,结果被偶然的失误拖进泥潭。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接受世界的复杂,一个试图用理性征服复杂。今天的我们也一样,真正让人跌倒的,往往不是无能,而是自信 —— 以为只要算得够精,就能掌控一切。可世界总比计划更有力量。能在泥泞中调整方向的人,才真正理解了 “低头” 的价值。那一刻,理想才有了落地的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