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最好的一年》阅读笔记(7):付诸实践的多步走

万事如何开头?

万事开头要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分析。

例如,如果你的目标是战胜拖延症,那么就从自己最害怕的存在之处入手。这个背后的道理是“完成最困难的任务,剩下的事情就简单多了”。

如果你的目标是大目标、大项目。比如写论文的时候,如果没有任何素材,不妨先从论文题目,致谢,目录开始写。然后把最简单的一章写好。

这里需要记住的问题是:目标一定会让你感到不舒服,但是行动要从最舒服的地方做起。做一件事情从最简单的地方入手,就相当于降低了行动的门槛。大脑接受这个暗示之后,就会很快投入工作。

其次,人都是会被情绪所裹挟的。情绪高涨,自然而然就容易有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能够提高注意力、记忆力和动力。工作有进展,自然而然就有自信。当然,总有一些“不舒服的目标”会来打击你,产生莫名的焦虑怀疑。怎么办?

记住下面的做法:

每天也好,每小时也好,不要去想自己能不能成功,而只需要去思考下一步行动。

不指望,反而有指望

如果你不能确定下一步,也没关系。这时候你可以做尝试性行动,不必担心出错。一个目标可能有风险,但一个行动没有。行动是可以设计的,你只需要试探性地迈出一小步。如果这一步不对,就换个方向,再试一次。

千万别指望自己一次作对,一次学会,一次搞到位。每一天的自己都不一样,何必苛求自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再说,机器人的可靠性也不可能达到100%。只要是人造的,就一定有问题。

必要的时候,外部资源有助于寻求方案、加快进程。外部资源有很多种形式,不一定是专业指导,也可能是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者一期播客,有可能来自朋友,也有可能来自陌生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资源,最终你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帮助,投入行动中。

很多人每天早上起来,就给自己列出10到20个任务。一天结束时,他们发现自己只完成了任务列表上的一半,因此产生一种挫败感。

如何执行


第一部分是一次微型的事后回顾—预览。
我们在STEP2中介绍过事后回顾的方法,不同的是,这里只需要对过去一周进行回顾。首先,总结进步,列出得失。其次,总结本周的经验教训,思考改进方法,并写出今后将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记录自己的改变能帮助你厘清思路,巩固决心。

第二:更全面的回顾目标。
这一次不是对目标的粗略浏览,而是细致地审视每一个目标,回忆关键动机,思考接下来的步骤。无论是在思维上还是情感上,都不能脱离自己最初的动机。我们在STEP4中已经明确了自己的动机。明确动机不是为了坐而论道,而是让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始终牢记自己为什么出发。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这就是坚持下去的秘诀。

每周回顾能让我们牢牢记住自己的动机。有时候我们忙得不可开交,可能就会在千头万绪中忘记自己的初心。但如果我们周复一周地回顾自己的动机,就能够内化激励因素,利害关系也了然于心。

第三部分即最后一部分,是通过每周回顾对下一周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预览。

从上文麦克莱伦将军的例子可以看出,必须根据总目标设计后续步骤,否则就无法有效推进目标。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后续步骤进一步分解,得出下周要完成的任务,我称之为“每周三大事”。我认为这是获得动力并保持动力的最好方法。“每周三大事”确定下一周必须取得的成果,“每日三大事”又以“每周三大事”为指导。总体过程如下:总目标→后续步骤→每周三大事→每日三大事。

如何防止自己中途放弃

我自己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所有时间提前2小时。比如现在北京时间是15:16,那么我就会用澳大利亚时间进行分析。

反复观察目标

每日浏览目标列表,确保心中有目标,并在浏览时思考当天的具体任务,也就是我说的“每日三大事”。
在每周回顾中重点关注主要动机。对前一周的任务进展进行一次快速的事后回顾。审查每个目标的后续步骤,并确定接下来一周必须取得的3个成果,也就是我说的“每周三大事”。用“每周三大事”指导“每日三大事”。
在季度回顾时,建议重新走一遍“五步实现新年目标”的流程。重点如下:
(1)如果已经取得完全或阶段性的胜利,就庆祝自己的胜利;
(2)如果还没有取得任何形式的胜利,就重新开始追求目标;
(3)如果不能重新开始,就修改目标;
(4)如果不能修改,就删除目标;
(5)用新目标替代被删除的目标。

设定干扰的干扰

自控力很难。

所以预测干扰很重要。把干扰的事情都列出来,然后制定反干扰措施,这是一个关键。

步骤1:预测干扰,预置回应Anticipate Obstacles and Determine Your Response
我们必须确定对实现目标作用最大的激活事件。要无障碍推进行动,就要确保用以触发行动的激活事件比实际的目标更容易实现,这就是关键所在。设计舒适区内的任务,起到的是热身作用,为的是最终实现处于不适区的目标。这就是借助简单任务完成困难任务的杠杆效应。
我有一个习惯型目标:下午5点准时离开办公室。但有时收到一条消息或一个需求,计划就会在最后一分钟被打乱。解决的关键就在于提前计划好这些干扰事项的应对方法。“若/当”语句就是触发器,“则”语句就是应对方法。这就类似于我们在前文讨论的原则。以下是我的一些应对方法:
·若下午4:45之后电话铃响,则转接语音信箱。
·若团队成员在我离开时找我商量工作,则告诉他们我很乐意明天再谈。
·若下午4点必须参加会议,则告诉会议组织者我在4:55必须离开会议室。
·若收到重要邮件,则在下午4:45前回复,之后不再查看邮件。
这类“若/则”条件语句通过预置激活触发器,避免了临时做出决定。目标理论家彼得·戈尔维策和加布里埃尔·奥廷根认为,“当头脑中形成了执行意向,人们就会采取(自发的)行动,无须刻意决定何时行动以及如何行动”,困难的工作已经预先完成了。
步骤2:优化触发器Optimize Your Activation Triggers
简单列出备选的激活触发器后,思考哪些触发器可以通过清除诱惑、自动化以及委托授权等方式来进行优化。上文谈到在前一天晚上准备好第二天的运动服,就是一个例子。以下列举几个我曾经用过或正在使用的激活事件:
·将办公室的电灯设置为每天下午5点自动关闭,以实现5点下班的目标。
·请助理固定每周帮我预订周五下午6点的餐位,以实现每周五晚上和盖尔约会的目标。
·在手机上设置专注模式,将需要专注使用的应用软件放到手机主界面,并将通知静音,以实现每天晨起祷告、阅读、静思的目标。
·聘请健身教练,以实现每周一、周三、周五进行力量训练的目标。
·清理冰箱及食品储藏室中的所有加工食品,以实现只吃健康卫生的有机食品的目标。
·储蓄账户定期自动存款,以实现积累一定数量存款的目标。
·为防止回家后再次打开电脑,不把笔记本电脑带回家,以实现享受更多私人时间的目标。
有效的激活事件能够触发激活程序。
你的激活事件可能和我的很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找出有效的激活事件,并将这些事件融入生活中。
在最理智的时候预置应对方案,而非在不理智的时候依靠自身意志力,是触发器的重要原理。记住这一点,你就可以通过优化触发器来进一步推动目标完成。从上文列举的触发器中也可以看到,我通过清除诱惑、自动化、委托授权等手段,尽可能地保证触发器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例如:
·清除可能导致目标失败的诱惑。如清理厨房中所有的加工食品;不把笔记本电脑带回家里。
·通过技术实现触发器自动化。在手机里设置自动化功能以保障专注时间;在办公室设置自动关灯程序;设置储蓄账户定期自动存款的功能。
·委托助理为我激活触发器。请助理帮我预订晚餐。
只要触发器的控制权不在你自己手中,你就无须依靠自控力来完成目标。你已经预测了突发情况和可能构成诱惑的干扰事项(如想要加班、忘记预订餐位等),并预置了这些事项的处理方法。当出现突发状况时,你就无须再次进行处理。
以千禧一代青年贾思敏为例,她意识到自己对社交媒体上瘾,经常拖延工作,不停地查看手机。“我刷手机的动作几乎不受控制。”她说。
贾思敏希望改变自己。她希望将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在两小时以内。手机已经成为她工作时的障碍,她想升职。她意识到自己已经离不开手机,她享受着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好处,并且要靠手机和外界保持联络。但她知道现阶段自己无法依靠意志力在应该工作的时候停止查看手机。所以她设置了一个激活触发器,而这个触发器不需要由她来控制。
她发现了一个应用软件,可以在特定时间段或手机使用时长达到上限后阻止她打开社交媒体软件。贾思敏对这个应用程序进行设置后,就再也没有更改过。自然,刚开始时她需要时间适应。很快,贾思敏就获得了晋升,并且有更多时间追求其他创造性目标了。
步骤3:成功之前,反复试验Experiment until You Nail It
这一步是成功的关键。只要你是普通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挫折。撞到南墙,就知道是时候要变通了。目标不可改变,但策略可以变通。可能你无须放弃目标,只需调整策略。
这就意味着在找到正确答案之前,你需要不停地修改激活触发器。有时候你要做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例如,在我刚刚决定每天晚上享受更多私人时间时,我以为只需要把笔记本电脑关掉就足够了。
开始几天都还保持得不错,但几天后,我又打开电脑开始刷社交网站。后来我把笔记本电脑放在了办公室,问题就解决了。
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都要提前预测可能事件和干扰事项。
事先考虑可能出现的阻碍,就可以提前思考对策,在阻碍真正出现时快速做出反应。思考潜在干扰事项可能需要花费一点脑力,但这是值得的。坚持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就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