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他人是学习的好途径。
表达和传播是一生之学
表达本身是一门需要学习的专业自我约束,不要做语言邋遢的人。
——《长谈》
有的时候我们在写作通常是被人认为不真诚、或者没志气。实际上,也是背后那种无碍的沟通能力的缺失。
当然,有一个技巧,就是在写作任何东西之前,先说一句:“哎,你知道吗~”然后再开始落笔写出东西来。
凡是要给他人看的东西,一定要记住九个字:“掏心窝、亮绝活、送干货”。
写作的时候,你就想象读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听我们说话。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教训者、信息的传递者、重要思想的翻译者……因为人到了一定年龄,你很难让他接受你想灌输的那个东西。
所以,表达和传播是需要我们学习一辈子的东西。
例如中信出版的财经类书籍,通常阅读前先看一下目录结构,我们会发现这本书在开篇通常会用场景性的小故事入手,马上牵出一个问题,然后这个问题你认为是很有普遍性的,然后作者就开始荡开一笔,开始陈述他的调研。到第5页~第10页左右,作者又会抛出来一个钩子,这就会掀起一个小的高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看起来是一个套路,但实际上,背后是结合了心理学,抓住了人阅读的疲倦感,研究了人的阅读节奏和阅读期待。这就叫做“心中有人”。
写作,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推销,是某种非常清晰的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他的问题以及这个问题的价值。
贴标签的事情
大词、贴标签的滥用,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大脑信息处理的方式。进入了我们大脑处理器的某个盒子,成板块的处理问题,而不是点状的处理这个问题。
大脑贴标签一定是正常、自然而且永远都会存在,但是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真信,就相当于永远要对自己保持怀疑。
藏在标签后面的那个人有个特点,动手能力很差。因为一个手艺人一旦上手,标签的世界马上就塌掉了。比如硬的、软的、冷的、热的、湿的、干的,这些都是感受,我们在这种感受中投入、改变。这就是具身性。
一个人的语言的比较邋遢了,他的思想和思考是不可能清楚的啊。王蒙老先生也说过,一个东西的腐败是从语言的腐败开始。
生活中的意义感都会有一种价值丢了,这个事情会有价值吗?一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说。对职业前景特别绝望。这种危机的出现,和你想不想事情没有关系,
首先,问这个事情是一个问题吗?
第二,这个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普遍都存在的问题?
第三,我们如何能够脱困。
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们很多的不熟悉和不会,一旦熟悉和会之后就不会有了,底层是因为自己现在的状态和自己所有的能力分开了。第二是做人做事没有办法做到全须全尾。
脱开你所有的轨道,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机会。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做事情要有公共性。你的使命是什么?梁宁老实说:“使命,就是你怎么使用自己的命”,回到你每天的生活,回到你对自己的规划和你过的方式。此外,你要坚定相信在某个事情中自己能够扮演一个角色的信念。
人真正的困难决策,是在于这事儿我没那么喜欢,我甚至畏惧,做还是不做呢?没有这根线提着,我们会特别难。内耗,就是因为我们没有那个精神资源,所以产生的问题——“价值塌陷”。
价值塌陷,即按照一定的惯性走了一段时间后,这个惯性会反过来问你:对不对,是不是啊。一旦出现,而且没有自救手段,生命就会很萎靡,觉得没劲。所以,遇到这样的事情,需要“重构”。
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构建广泛的社会关联
通过我们自己做事、参加社会组织等方式提供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以此去广泛建立社会关联。这种社会关联之后彼此筛选,就会变成私人关系。上升到私人关系后,就会没有什么功利化的诉求,但是实际上互帮互助的事情还贼多。这种关系非常重要,是一个支撑。
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二:绝不可离开一线和复杂信息处理场
人一旦不处在复杂信息接收和处理过程中,丧失了反馈机制,一味地处在信息接收中就会变傻,而且就变得特别自以为是。
一线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好消息、坏消息你都第一个知道。高压、具体、新的事情会让人有挑战。学会一个工作只需要半年到一年时间,但是学会松弛,那不是这辈子的事情。
解决方式的方式之三:要有利他性
人有问题,不要缩到自己的小壳里面,因为小壳里面只有自己。“追问、寻找自己的使命,用行动去战胜意义危机。”
此刻,我想到的是,如果老板给你一个任务,并且有个deadline,千万要比这个deadline提前提前再提前,把他的任务转化为我的任务,倒逼他进行管理。
辞海的存在意义是什么,这个世界都在积极的提供你的答案。当阅读量增加的了,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