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说过:求知,它是人的一种本能。正如吃饭是身体的需要,阅读是大脑的需要一样。
很多爱读书的人,都是横冲直撞开始。想到哪里就读到哪里,抓到什么读什么。但是,他们能够在兴趣和问题中不断地头脑风暴,不断冲浪,这算是一种读书方法。
你看,这些都是把行动当成了解决方法。
类似的问题还有:
如果有学生问:背单词有什么好方法?回答就是:“你愿意去背啊。”
如果有员工问:怎么才能开会不迟到?回答就是:“你坚决不迟到啊”
如果有丈夫问:我不爱我老婆了咋办?回答就是:“那你就去爱她吧”
如果有陌生人问:“怎么才能以诚待人?”,引用赖声川导演的话剧《冬之旅》中的一句台词:“没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阅读的方法,本来有两条路
书不同,读书的方法也有不同。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完全吃干榨净。
从小学到今天,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对于教材这种东西,那必须吃干榨净。所沿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
4月18日,当我去聆听一场讲座时,台上的专家一句话给了我振聋发聩式的启发:“大学里学的东西很有用,你没用到,肯定是不会用。”
明朝有一位张溥(pu, 三声),他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使用的方式是先抄一遍,再高声朗读一遍,然后把抄的纸烧掉,再重新抄,重新朗读,重新烧,这样大约七八遍就能背诵,这就是“七焚读书法”。
不过,经历过这样读书的人,往往都知道,如果没有极强的目标感和极大的心力支撑,很难做到。换句话说,高考、考研甚至后续的考试中,经历过一次,就不想经历第二次,太痛苦了。
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对书负责,不管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一个人厌学,那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听到了太多读书的“清规戒律”:要读经典、要读原著、要逐字阅读、要精度、要结构化阅读、要做笔记……
读书,它是爬山吗?我从小就看到过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看,这句话之前就明确的给予了暗示“读书就是向上攀爬”,甚至有“自古华山一条道”的感觉。步步登高的朝圣,路途之艰辛,虽然其中有一种隐藏着的,担心我们行差踏错,误入歧途的护航,换句话“为你好”。但是,书不是一座山啊,它是一张网啊。
一个段落不喜欢,我是有跳过去的权力的;
一本书不喜欢,我是有不去看它的权力的;
谁读书不是从小孩子的天性中开始的?读书,它隐藏着孩子的天性。正如同去游乐园一样,一个项目我不喜欢,我不去。一个项目我中意,我就反复玩。玩,它是人的天性。如果有机会和他人讨论起读书,我特别想说的是:“读书,它是进步的路径,但不是阶梯。”
Marshall McLuhan,传播学家,也是西方世界公认的博学大神。他读书就是这么玩出来的。在买书时,随便翻到第69页,这一页写得好就买,写的不好就放回去。看书时,只看右半部分,速度快了一倍,但是信息丢失不会超过10%,所以还是很划算。
读书的过程中,唯一需要护持的只有心头的那一盏灯火:能够持续觉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以及阅读对自我心性的增进。
——罗振宇
写到这里,我也会问自己?那我这么一本一本的读完书,从《得到高研院案例集》到《人间清醒3》再到今天的这本《阅读的方法》,我记住了什么?
我可以坦白的回答:记不住。刻意记是记不住的。因为读书没有恒心、也没有系统,既没有循序渐进、更不要谈切实的收获了。
看似浪费时间,但实际上我把这些看做种子,种到我的心间。后来的日子里,有些一定会钻出地面,给我以智慧。足以。
下面这段话,是罗老师书中的原文,我实在是忍不住把这段话原封不同的抄下来。
《阅读的方法》原文
对书负责的方法,常常把人当作一只空碗,等着书往里面注入知识的甘露,要求人必须涓滴不漏地接受它、消化它。而对人负责的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它相信,人的心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读的“意愿”,总会由一个兴趣催生出无数兴趣,由一个问题带来无数问题,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一个愿意在书籍世界流连的阅读者,他的任何行动都会触发意外的相遇;迟早有一束微光会照亮他,让他“突然沦陷”。他此后的一生,既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得到阅读的回报。阅读将成为与他终身相伴的习惯。
罗老师的读书,是被兴趣引导的。日常工作、写稿,要看很多书。他的装备:34英寸显示器。一眼看过去捕捉满屏3,000字的信息,能让他最大化。所以,10万字的书,30几下键盘就浏览完了。
说实话,此时此刻的我是做不到的。别说别的,就到目前为止,阅读了十几页,我就已经感觉到有些疲惫了。当然,写这篇笔记的时候,我老毛病犯了,身体的不适感增加了我看书的压力。
然而,当我停下来思考前面的内容时。灵光一闪:看书,它是和交朋友是一样的。第一印象、凭借心情,我就可以考虑要不要去和它深交。稍微接触发现他人品有瑕疵,就果断放弃交往。当然,如果没有深交的人,也不妨碍我们从他那里获取帮助,或者与其建立合作。
书店,你就可以把它当成是社交场。书,就是形形色色的人,过程当中碰到细读的人,就标记一下。然后买一本纸质书,放到书架上。
如果有问题需要请教,那就读起来。觉得不错,就摘录和笔记一下。每年精读至少10本书,乘兴而去,兴尽而返、纸质书读完,价值如果觉得很高,就可以买几本送人啊。
世上有无数的书,世上也有无数的人。用择友而交的方法择书而读,有何不可?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
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求欣然忘食
书海,就像是闹事,各个店铺的主人在挖空心思吸引我们进去,逗留、成交。
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教材防自学”事件原本与当下的我没什么关系。但是,现在看来,不认认真真编教材、不认认真真码文字的那些人,不正是原来所谓体制内吃大锅饭吃惯的人写的吗?如果把书当做店铺,那就是“你爱来不来,爱吃不吃”。顾客自然去选择服务态度好的教材了。
一个文明,一个知识体系想要存续,就必须像一个强悍的物种那样,有能力避开进化剪刀,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知识就是文明的基因,书籍则是基因的载体。
很多人望文生义,对“不求甚解”嗤之以鼻。殊不知,这句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全文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它不是都要求甚解的,能够做到欣然忘食,不更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吗?
为什么要读书?
又要提及小学学习了,之前我们接受教育时,曾经反复的学到一个故事。建国总理周恩来同志曾经从小立志,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曾经在2003-2013年期间被所谓“理中客”们以不要宏大叙事为由批驳的一无是处。但是放在今天,随着美国打压中国显露无疑之际,这句话的责任感值得吾辈铭记。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读书的理由吗?
那我们就反过来想想,为什么不读书?刘邦不读书、禅宗六祖慧能几乎不识字、苏格拉底反对写书。社会中有很多不读书但深明事理的人,不读书不妨碍他们做出贡献,成就自己。相反,读了书有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比如“焚书坑儒”、“知识越多越反动”、“书生百无一用”等等。在赵翼《陔余丛考》记录了13世纪元朝的等级排序:“元制,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读书可以开智慧,古今中外没有人能够反对。但我们也要承认,从小到大,我们读书要么是“威逼”,要么是“利诱”。
说到威逼,是因为“书那么牛,你不读书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说到利诱,是因为宋真宗的那首《劝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从,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但是,这种动力都很难持久下去。
动力,它是因为有关系。比如说,给一个姑娘以幸福的能力,是因为她可能是你伴侣。给一个火车以飞驰的能力,是因为它会给你财富。
在关于“我”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时。有两种观点。
观点1:一是“我”是行动的主体,世间一切和我发生关系的,都是“我”达成目标的工具。读书,是为了对外获取资源,把现在这个“我”养的更强大。
观点2:“我”是未知的,现在的“我”距离那个本该如此的,最终完成的“我”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这一生的努力,不过就是奋力前行,爬到终点,揭开命运的底牌看看“我”本来是什么样子。
读书的动力源之一,是在于让我们变得更健全。这是我们抵达真正的“我”中最便宜、最易得、最丰富的一条路。
在人世间走这一遭,如果不知道自己本来应该成为什么样子,哪能甘心?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
此刻,我联想到了前面所读过的两句话。这是来自《还是要相信》和《得到高研院案例集》的话:
自律,不等于自由,但是自律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学习,不等于生活方式,但是学习能把我们的生活方式改造的更好。
现在,我想加一句话:
读书,不等于进步,但是读书能让我探寻生活在别处的乐趣。
你看,自律、学习、读书,我当下人生中的一个个“动词”式的标签,最终汇集起来“做事”。这不就是人生当中积极向上的一个态度吗?
陶渊明的诗,我现在越来越爱了。写到此刻,我的心情可以用《饮酒·结庐在人境》作为结束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