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我不是从事汽车行业的,但是汽车行业可以说是制造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钢铁、机械、电子等60多个周边产业依靠汽车产业发展,投入产出比可以达到1:5。因此,在西方老牌工业强国中,汽车工业产值占本国GDP总量都在5%左右。所以,近期中欧在应对美国关税战时,都将汽车产业作为一个核心关切纳入专题谈判中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昨天听了一个说法,在开车的时候,如果是BBA,即奔驰、宝马、奥迪,就算是十几万的二手车,在出入停车场的时候也能够被人高看一等。而就算是五六十万的国产车,很多人也不在乎。
这种固有印象虽然正在被打破,但是形成这一印象的哲理是什么?
王剑,一名从宝马慕尼黑研发中心辞职归国的汽车研发专家。他引用了一百年前的德国人戴姆勒的一句话“Dos Beste oder nichts”,也就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
所以抱着“中国人要么不做,要做就超越所有对手,成为世界第一”的信念,王剑归国开始了这场旅程。然而,他回来要面对的,是如何开道超车的问题,即选择电动车赛道作为主攻方向,摆脱燃油车束缚和限制的同时,让汽车更好服务于人。
“用户体验决定了电动车的成败”,这是所有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所面临客户的问题,而研发和制造环节是否自主可控,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人所面对国家需求的问题。
以汽车的核心系统——动力系统为例。燃油车发动机零件组成超过2,500个,生产工艺经过上百年的传承和积累已变得极其复杂。然而,我们选择了电动车作为突破,只需要解决占成本50%的电池问题即可。可以说,谁掌握了电池技术,谁就能赢得电动车的未来。即续航里程、充电速度、 安全性能等。以续航里程为例,核心指标是能量密度,一台电动车充满电目前可以行驶700公里,而2030年可以提升到1,200公里。可喜可贺的是,目前仅有中国电池可以做到。
另外,AI的加持使新能源汽车不再单纯是交通工具,未来的发展就是让用户零规划、零介入、零感知,大数据、车联网、充电桩等软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已经搭建了12年。虽然中国汽车油转电过程会带来传统产业消亡,专业人员转型面临阵痛。但我们没有退路。
读到这里,我心生感想:
哪一次成功的背后不是要披荆斩棘、满身伤痛,可即使这样,作为中国人,也应当“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
——Guangran(向光者主理人)
所以,世界大势浩浩汤汤,百年变局势不可挡。此刻,要么被颠覆,要么在颠覆的路上乘风破浪。这是历史规律,也是我必然要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