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高研院案例集》阅读笔记(24):提问的技术

本期案例是来自于姚颖,中企品研前CEO,用户调研专家。调研,就意味着要有问题。提问不当,不仅拿不到答案,还可能被误导,就算不撒谎,人们说的、做的和想的也常常不一样,也就是常说的“口嫌体正直”。

所以,提问不是一个简单的活。掌握了提问的技术,在面试、相亲、会见客户上都极其有用。

假设问题上更容易造假

很多调查问卷中的问题都是“假设”,正因为假设,所以回答起来是没有成本的。

比如说,Sony在推出一款音箱前开了个座谈会,调查大家喜欢什么颜色,很多人都说黄色好。可把音箱拿出来之后,大家领的都是黑色。

在这个问题中,大家回答的都是假设问题,既不用付钱,又不用把不喜欢的东西拿回家。0成本的回答就容易有问题。

所以,在调查时,如果有条件,就践行“行胜于言”的规则。就如同Sony公司这个案例,座谈会从会议室搬到货架前。在有选择、有成本情况下就能直接看到大家行动的方案了。

类似的案例:观察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面对问题处理困难的方法。

到真实场景里观察行为,别光提问。如果没有条件观察行为,就尽量还原真实场景。

——姚颖

标准化的问法只能得到“标准答案”

问具象的问题,而非抽象的态度意见。

姚颖曾经做过三个典型调查。

调查1:一个男性消费观调查,开展调查时问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问法1:对于消费,您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问法2:您最近三个月,买的最满意的东西是什么啊?

调查2:针对汽车用户买车关注的因素调查中,问法又有不同。

问法1:如果买车时,您最看重的因素排序是什么?

问法2:为什么您当时选择这个车而不是另外一个车?

调查3:卡车企业面向用户进行改型调研。

问法1:你想要什么样的外观?

问法2:给出一堆设计图片,选择你心目中最好的卡车形象。


好,三个问题的第一种问法答案分别是:

  • 我消费很理性,需求也不多。
  • 买车安全性最重要,其次是性能。
  • 卡车外观是大气有力的。

而第二种问法的答案分别是:

  • 我给自己买了个梵克雅宝的腕表。
  • 买车,因为这个车大啊,好看啊,还有促销大礼包。
  • 所谓大气,居然是日系卡车形象,就是这样。
卡车司机喜欢的大气:日系卡车形象

你看,前者的问题都是抽象的态度问题,这就是经过多年培养所得到的惯用答案。换句话说:你按照标准化模式提问,得到的一定是标准答案。

后者的问题虽然具象,但是可以看出。给自己买梵克雅宝的腕表,说明追求高品质,甚至带有一定冲动性,根本不是“理性”和“低需求”;买车当然是越大越气派,空间大开着舒服,而且还实惠,至于安全和性能在人们潜意识中只是入门条件;大气卡车形象,驾驶舱宽大不说,还有一种霸气的感觉。

类似的问题还包括:钢材价格这么不稳定,对你的紧固件生产销售利润影响有多大?但是换一种说法“螺纹钢最近价格上涨了100块,对你企业地脚生产的利润影响有多少?”

问题只有落到了具体场景,被调查者才会告诉你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相。

——姚颖

数据也不一定是真相

通过问题理解人和事,所获得的数据是中介,再通过分析得到结论。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真相,例如专家打分法之类的。数据是让人们莫名其妙增加信任的媒介,让人觉得理性、科学、准确,大部分时候也确实是这样。这个世界最奇妙的一点就是它竟然可以被理解。人类在理解世界的基础上,又构建出一套自己的规则,发展到现在,数据成了绝对的核心。

比如常用的一种黑箱技术,适合于敏感到匿名回答都不能让人放心的问题。例如在调查“您曾经偷过税吗?”,这个时候就把“您喜欢篮球吗?”这个问题放到一起调查。这就会通过概率计算得到敏感问题的分布。

但是,当数据不是真相,言之凿凿也不是真相,即便没人撒谎,事情依然未必是看起来的那样。

比如,有一个段子:在长达88年的世界杯历史上,只有三支球队战胜国中国队,其中包括巴西。但就算是巴西,中国队也没给他们第二次战胜的机会。

数字是真实的吗?是。

但是这是“我们想看到的”真相吗?不是。

因为数据是个多面体,总有我们所需要的维度。所以,尽信数据,不如没有数据。因为数据解读,取决于你站立的地方和利益。

所以,要想得到真相,就要覆盖尽可能多的角度,至少要从样本量是否均衡,调查渠道是否一致,访问时间是否集中等多个层面入手,得到的内容才更接近于真相。

提问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行的过程

何为提问高手?善用提问了解真相的人。

提问高手的修炼,不是一朝一夕,自然而然的。正如人生的修行一般,前路漫长,但是这个探索是值得的。

理解不止是目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姚颖

如何理解提问、理解数据,利用数据,对我而言,是一生的命题。或则,断开连接后,被理解数据的人所支配,成为困在系统里的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