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1):从《钱商》学习风险中如何决策的心法

《钱商》——投资、决策与财富增长的九大思维

早年间,包括孙正义、熊晓鸽等著名风险投资人可谓是风光无限,仿佛距离我们很遥远。随着AI的冲击与新能源的革命正在重塑每个行业的游戏规则。建立在稳定性、渐进性、确定性上的传统成功模式正在加速失效。没有人能够逃得过。我们在面临着从择业到创业,从投资到生涯规划过程中,情景上存在信息不完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金钱成本巨大,时间损耗不小。

在当下的时代,要么被颠覆,要么学会在颠覆中生存。

此时,风险投资人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普通人的行为决策有很大启发。

风险投资,是在极端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一个又一个快速的抉择。而对于收益,则是根据这些抉择累计起来怎么带来尽可能高的收益。《钱商》作者通过大量研究,给出了九种心法。我们就利用短时间来盘点其中的精华:“不断说不,不断争论,不断退出”。在利用这些心法之前,有必要提及一个核心内容:“所有方法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试错,才能越用越新,越用越熟!”决策不是赌未来,而是在捕捉自己深度研究过的趋势。

不断说不,挑战的是我们追逐机会的本能;
不断争论,挑战的是我们追求和谐的天性;
不断退出,挑战的是我们捍卫决定的现象;

——风投者的三个心态

心法1:寻找拒绝的理由——致命信号法

存钱罐的故事

在一个场景中,你和其余29个人围在一个装满了钱的存钱罐周围,无人知道里面有多少钱。现在,所有人写下自己愿意竞拍这个存钱罐的价格,然后一轮一轮竞拍,直到拍下为止。

然而,每一次成功拍下存钱罐的人,都成为这个游戏中的输家。付出的钱往往是比存钱罐多得多的。也就是落入了“赢家的诅咒”,简而言之就是担心错过、害怕失去,为了赢而过度竞价。

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是否参与竞拍,二是出价多少。

参与竞拍,本质是时间上的挑战。如果思考时间太长,机会转瞬即逝。比如说在相亲、招聘等评价人的工作时的背景调查环节,买卖商品时的货比三家环节,但是准备好之后发现,机会已经被人抢走。问题在于“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作出决策”的困境。

致命信号法的实施步骤

致命信号法可以看做是“双层漏斗”,第一层筛除掉9成以上的项目,第二层再进行尽职调查,再筛掉9成。

负面清单的制定可以借助了事前验尸法,也就是在做这件事情之前,假设这件事情已经失败了,然后反向思考可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这些失败原因就是“致命信号”。

以“3个月面见50个相亲对象”作为一个简单的案例做一个说明。

第一步:设置负面标准清单。列举出自己不能接受相亲对象的雷点,只要有一个满足,就立刻排到下一个。

第二步:设置问题寻找答案。询问对方一些看似随意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出门相亲的口红是什么牌子的,为什么想要相亲等等。表面上看很散乱,但实际上是寻找致命缺陷。比如说一个收入3,000元人民币的,用的却是迪奥的牌子。在面对一个陌生人时过度献殷勤,而不是平常心态,对你会这样,今后对他人也会这样,而且花费过多。所以直接pass。这个问题就是“广泛说‘不’”的行为。

第三步:检验信号作出决定。比如说相亲多轮之后,满足信号A不满足信号B,最多该付出多少时间,满足信号B不满足信号A,最多可以付出多少情感等等。这些标准哪怕在相亲对象再优秀再有人追的时候,也不会去打破。纪律性能够帮助自己头脑保持时刻冷静

与其相信“每逢大事有静气”,不如提前设置一些标准来约束自己。

心法2:投资人比投资项目更重要

投资一个项目,创业团队比项目计划书更重要。在风投家眼中,创业失败和创始人失败是两回事。而一个可靠的创始人具备的品质是“具备在不确定中不断进化的能力”。

很多时候如果不确定,可以考虑给他们MVP,用一个原型产品来说服更多的人。在未知的领域,只有很少人能够成为新大陆的发现者。

心法3:群体决策时避免群体趋同

风投家们与普通人在群体决策时的心态不同。普通人认为“一致同意”是最理想结果,但风投界往往喜欢争论,在他们看来“50% VS 50%”是最好的。充满辩论、分歧和争议的交易要比一开始就有共识的交易成功率更高。也就是“多样性红利”:每条直线代表一个视角,直线的交点就是多个视角达成的共识,只有具有较大差别的视角得出的共识才具有意义

欢迎争论是反人性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类型的动物,有一种“群体趋同”效应。例如当领导做出决定,很多人就附和。当大部分人同意时,少部分人会畏惧表达反对意见。在稳定性的环境里,“群体趋同”没有问题。但是在需要创新的领域,这是一个灾难。

克服这一个问题,既要克服“群体趋同”的天性,也要克服“和气生财”的惯性。所以,底层是要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充分的辩论和争辩。这需要建立一个机制。

机制1:魔鬼代言人制度。在评估一个项目的时候,专门挑选出几个人组成“挑剔小组”,用来从否定的角度提出质疑。甚至可以让除了项目负责人以外的所有人都成为挑剔小组的成员。这是能够最大限度暴露问题的做法。

机制2:新来者优先制度。在论证一个项目时,新加入团队的人必须在资深合伙人之前发表意见。这是基于新来者不容易受到过往经验束缚、更容易察觉新的趋势。

机制3:提前反馈制度。在正式上会之前,每个团队要预先独立提交一份对自己项目的看法。一是为了避免在会议上受他人批评干扰,二是让其他观点更容易表达出来。一项研究表明,书面表达的意见要比口头表达的意见更真实。

机制4:控制团队规模制度。一场会议只允许3~5个人参加。避免“五成人低头,四成人沉默,只有一两个发表意见”的窘境。小团队往往更容易平等发表意见,确保讨论的聚焦和深入。亚马逊有一个“两个披萨”原则,即参会者不能超过“两个披萨”喂饱所有人的程度。

心法4:投资后不说话但要随时准备退出

避免事后诸葛亮心态,这是投资的要义所在。

风投界拒绝“坚持到底就是美德”的说法。在高度不确定的领域,最大的缺点不是错过机会,而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德州扑克中有一个“轮次思维”正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方式。每一轮都是一个新的决策点。

比如“种子轮”就相当于刚看到两张底牌,A轮相当于看到前三张公共牌,此刻有了初步的市场反馈;B轮相当于又翻开了一张牌,发现了进一步的信息;随着轮次的增加,就需要更多的信息。每一轮要么放弃,要么跟投。

对于我们做事,如果决定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的时候,很容易会产生感情偏差。因此,不要一次性押注全部的筹码,而要把全部投资分成多个小步骤,在每一步都留有选择的余地,每个阶段都设置清晰的指标,来确保决策是“前进”、“保留”还是“后退”。这就需要克服个人化所带来的“损失厌恶”(我们会厌恶自己的损失,但不会厌恶别人的损失)、“沉没成本效应”、“承诺升级(我们会升级自己的承诺,但不会升级别人的承诺)”等心理现象。

至于退出标准,一是状态,二是日期。比如,我在XX时间点没有达到XX状态,就退出。这个可以观察每个人的标准,并且进行制定。

机制1:定期检查机制。引入不同领域专家组建智囊团,从外部视角来建立评估。可以请那种之前从没有参与他们思维模式进行投资的合伙人。不只是借助局外人的视角来发现问题,更是因为局外人能比局内人更能下定决心喊停。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聘请“退出教练”来辅导我们自己。这里的“退出教练”是监督我们执行退出标准的人。选择真正爱自己但不怕伤害自己的人。

退出教练,先表达退出的建议,当对方拒绝的时候,再退而求其次,帮对方设定明确的成功标准和约定,如果达不到标准,就认真的讨论退出。

机制2:外部制动机制。除非是有其他人跟投,否则我们就不投。

总结

更快地看错,更快的发现,更快地纠正。用致命信号法不断地筛选,用魔鬼代言法不断质疑,用轮次投资法不断控制风险。

在面对未知的时候,不是一次性做对选择,而是设计一个不断试错,及时纠偏的决策系统,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对手决不是那些从不犯错的人,而是那些比自己更擅长迎接错误,处理错误的人。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