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都对自己有个疑问,为什么在面临自己掌控度不高的事情时,总会有担忧、放弃等负面情绪一股脑的涌上心头。今天,我在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这里找到了答案。
人类大脑对负面的信息更敏感,所以悲观的声音往往更容易占上风。
未来,一提到未来,我总是会忘记罗老师的那句话“未来是什么,未来是我们当下某个因素的展开,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就是未来。”当下未来最火的是什么?非AI莫属。当大部分人都因AI将取代人们工作的论调而悲观时,我们更应该期待它带来的解放与赋能,以及一个又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
未来的好消息是:生活会更容易。
AI接受了我们那些不擅长的、重复消耗的、不体现高级价值的劳动。而我们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因为我们人类总有一些独特的禀赋是AI取代不了的。
AI时代,我们靠什么立身?这里有四种能力值得关注。
能力1:提需求的能力
无论是大模型,还是AI智能体,具体流程是人类先提问,AI通过算法检索和整合信息,之后提供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AI的潜力无限,判断足以比肩甚至超越专业人士。
你看,这就是专业人士担心的问题。因为长久以来,专业人士干的活就是提供解决方案。特别是AI智能体出现后,会不会有一天AI自己学会提问,形成自问自答的呢?
请相信:所有“真问题”,只能依靠人类自己提出来。
真问题
人类所面对的问题,源头是我们的需求。找问题,它本质上就是我们能否敏锐的感知需求,提出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不再是笼统满足“最大公约数”的那种,而是精细化地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时间,精力有限。曾是困扰我们解决问题的障碍。比如说,我们去一些部门办事,有的服务态度不好的人,总会在后面嘀咕:“就你事儿多”。弄得办事员也不高兴,我们自己也不高兴。
事实上,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就是我们的需求。人类就是“不知足”的物种,以吃饭为例,过去能吃饱就行,到后来吃好,吃的健康、营养均衡,以及未来的个性化餐饮,吃的要有意境、有文化……
AI自然不会主动感知到我们的需求,也无法设身处地体会一个人哪里不舒适,对什么油渴求。比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外科专家黄翔就试验过:请AI预测一下脑外科医学领域在未来会有哪些重要问题。AI的回答知识汇总了文献综述中的一些说法,并没有创造新问题。
发现最有价值的需求是核心
所以,理解AI的优势在于:接收人类明确指令,发挥聪明才智,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换句话说:AI的不断进步是由人类的需求所驱动的。
今后一个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将随着AI的发展得到最大化的发展,而谁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需求,谁就能引领时代的进步。
换句话说,从现象中发现人们的需求,将是颠覆与被颠覆者之间无法跨越的鸿沟。
能力2:灵感的能力
人在意识难以控制的情况下,就是会犯错。也可以说,犯错也是一种创造力。比如说如果生命进化过程中,基因100%精确复制,那么就不会出现有用的变异行为。
例如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小伙子开车把骑电动车的姑娘撞倒了,检查出一根肋骨断裂。按理说这小伙子赔完钱就可以走了,可是小伙子跑前跑后,照顾到出院,没想到一来二去产生感情,现在小两口2025年6月即将迎来新生命了。这样美妙的错误在意料之外的同时,也平添了不少诗意和浪漫。
AI只能产生刻意制作的错误,这种错误是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错”,是在不求犯错的前提下,因为有意无意的巧合,妙手偶得的游离和惊喜。这里所说的“错”,实际上是灵感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
灵感不是逻辑,无法通过算法计算得出,它存在于瞬间、存在于梦里。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中就有人在意识“松懈”的时候会透露出更重要的信息。一个人的口误,也许反映了他在无意识层面的真实意愿。
今天在“新知”中所提出的《钱商》,实际上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那就是投资肯定有失败的,在信息和资源不充分的时候,事情很有可能不会按照计划去发展,一环套一环的行为模式正在变得不可持续。所以,有时不妨把计划丢开,只要方向是没错的,就让错误或者灵感自然而然发生。
人类是创造错误的专家,更是解读错误的专家。正确的世界千篇一律,而错误才会创造出更多惊喜。这就是人类独特价值所在。
——李松蔚
能力3:赋予事物意义的能力
什么是意义?答案:“与我有关”。
AI给的回答往往都是标准化的格式,在解决大部分工程问题时是可行的。然而,万物皆GPT, deepseek或者agent是不可能的。比如说,当我们难过的时候,同伴、AI说同一句话:“我理解你的感受”。效果是不同的。
人说出来的这句话,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被另一个同类看到了,你会从他的语气中体会到身为人的很多共同经验。他很可能体验过跟你相似的处境,他的情绪跟你产生了关联,你立刻会感到自己不再是孤身一人。
而AI说出来这句话。怎么可能真的理解我的感受呢?它有过原生家庭吗?它知道囊中羞涩是什么滋味吗?它租过房吗,失过恋吗?它什么人类的经验都没有,只是算法按照某种套路,给出一个“应该”的回答。
任何一个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领域都需要人来赋予意义感。就比如说古诗,AI再怎么制作,也无法真正通过排列组合写出震古烁今、无人能及的旷世诗作。什么作品才是好作品,应该由那些欣赏作品的人说了算。只有当一个人接收到这个作品传递的信息,触及自己的经验,他才会被打动。他被打动了,这个作品也就有了意义。
深伪视频、图片、歌曲的出现,让所有人感觉创作的不值钱,然而,真正值钱的是鉴别和欣赏作品的眼睛、耳朵、触感……未来比拼的是谁能更好地领略这些作品,谁能发掘出最动人的故事、画面、音乐或者影像,再联结更多的人。
在未来,“创造”的定义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一个用心去感受和欣赏的人,并非不事生产,他只是在从事另一种形式的创造。就像我们看体育竞赛时感到振奋,与人交谈受到鼓舞,因为被爱而满足,因为理解而流泪。你感受到的每一点意义,都是在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共鸣。
说的真好。
能力4:变革中的适应能力
坏事发生了,通过我们的应对,可以争取最好的结果——万一结果不好,就继续应对这个不好。
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家人在二战中被送进集中营,并且被杀了。但是,Frankl说过一句话。
一个人可以被剥夺任何东西,除了这个人最后的自由——在既定的环境下,选择自己抱
——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
持什么态度的自由。
无论发生了什么,人都有权利做出选择:选择接受现状或否认,选择顺应变化或逃避,选择积极度过当下或沉浸于对未来的忧虑。通过这些选择,我们就有可能一步步把生活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一切坏事都有可能变成好事,一切好事都有可能变得更好。
总结:有理由的乐观未来
乐观未来,选择更好的反应,这是人类历经劫难而不倒的根本。
特朗普增加145%关税超出想象吧,AI智能体的迅猛发展超出想象吧。未来的坏消息有吗?当然有,但是,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有问题,就一定有解决方案。人永远有能力拥抱变化,将其为己所用,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学会发现并提出需求,敢于犯错并捕捉灵感,以我为主定义意义,用于颠覆以适应社会。这四种能力AI永远无法替代,也将永远伴随我们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困难中寻找希望,在变革中寻找定力。
——Guangran (向光者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