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高研院案例集》阅读笔记(14):判断技术是不是靠谱?

现在的新闻媒体,有一部分为了吸引眼球,经常“听风就是雨”。比如说,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并不是我这个领域或者我这个工作圈层的,经常看到某些报道,就急匆匆地问我:XXX是不是真的?

这就如同马斯克一说出一些事情,还没有实现,网上就流传的已经开始量产一样。

今天所阅读的张银屏教授,就是给包括我在内的人,提供一个针对这个判断的启发。

从问题边界说起

任何一个判断,或者任何一个问题,它都是会有两个组成部分:条件和约束。

就这个问题,他的约束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因素,或者说是有时间规律所控制的。那就是:

任何一项有推广价值的新技术,都会经历从科学 -> 技术 -> 量产的过程。

科学,Science,它的目标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就是What和Why这两层。思维模式是“研发思维”,过程特征是“发散”和“求真”。

技术,Technology,它的目标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Do what和how to do这两层。思维模式是“工程思维”,过程特征是“聚焦”和“解题”。

量产,Production,它的目标是“解决要什么,不要什么的问题”,也就是Like和Dislike这两层,思维模式是“商业思维”,过程特征是“应用”和“推广”。

用商业语言,也可以用“发现 -> 发明 -> 发达”这个链条描述。

看懂新技术,主要是聚焦“技术 -> 量产”的这一过程。只有完成这个过程,才真正赋予了一项新技术生命和价值。

到这里,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问题边界”是以时间为约束的生产链。换句话说,所谓的问题边界,实际上就是“规律”。

靠谱技术的标准(1):条件/场景是否考虑

一项技术的真假好坏,核心的影响因素就是条件。抛开一切复杂条件和场景,空谈技术的先进性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张教授以开挖隧道为例:地下开挖隧道的一个条件就是地质,而地质不是我们从教科书中看到的一层又一层叠好的“蛋糕”形式,而是各种复杂情况的混合体。石英层、泥岩、松土层……交织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快速打穿一个地下或地上的岩体,不是傻子就是骗子。而实际上,Think bigger, start smaller是做事的人需要牢记的。用一句眼下流行的一句话,叫做:

就算你心有猛虎,也必须细嗅蔷薇。

有一个老师曾经说过: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越想要,越得不到。有的时候,慢就是快。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识别内行和外行的明显标志,比如说盾构这个事,把掘进速度作为超级隧道的卖点,内行一看就是费力不讨好。这里有一个“猎豹”的故事。

猎豹的故事

故事

草原上,每只猎豹都希望自己能奔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样更容易捕捉猎物。

但是,为什么猎豹的奔跑速度有限呢?

原因是身体负担不了。心脏负荷决定了猎豹奔跑速度的极限

启示

每项技术都像是成本、效率、功能构成的长方体,都有自己的边界。

真正的技术创新,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应该是在不牺牲其他变量阈值的前提下,达到某一变量,甚至多个变量的飙升。

换句话说,如果只能在成本、效率、功能之间调整,而不能使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增大,都不能说是真正的技术创新。

那么,什么是伟大的新技术?比如说从CD逐渐到蓝光DVD,光盘从700M到50G存储,这些都是突破了原有的容量技术边界,而且没有增加成本、没有降低效率。

能够突破原有技术边界的新技术才是伟大的新技术。

靠谱技术的标准(2):是否能够兼容

换句话说,能否融入现有系统的新技术,才是靠不靠谱的又一项标准。

因为再牛的技术,如果不能兼容现有条件,另起炉灶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孤掌难鸣。很容易垮掉。

比如说,乔布斯当年开发苹果电脑,不允许它与其他厂商开发的软硬件有任何接口。然而,那一次乔布斯铩羽而归。第二次回来的时候,立刻与英特尔、微软这些成熟的软硬件系统展开合作,才有了今天的辉煌。

靠谱技术的标准(3):能否不产生次生问题

菲利克斯·霍夫曼,著名的化学家。

29岁时,为了缓解父亲的病痛,他研发出了比吗啡还有效的海洛因。但是由于它水溶性和脂溶性极强,只要用了就会上瘾、解体人格、缩减寿命。这就是害人的结果。

包括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当批量应用后,现阶段一定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所以,能够控制住或者不产生此生问题的,才是先进的技术。

伪新技术的判断层面

前面讲了一些标准,接下来就要从反方向去论述。既然存在伪科学,就一定存在伪新技术。

判断标准:拼命夸张一个维度而忽略其他维度

伪新技术只告诉了我们提升了哪些指标,却不告诉我们牺牲了哪些指标。

换句话说,它们通过牺牲其中一到两个维度,来拼命夸张第三个维度,以显示其卓越,但结果是整个长方体的体量变化并不大,甚至会减少。

Case 1:超级隧道

超级隧道一直告诉我们,它的掘进速度是现有速度的十倍。但是,没有告诉客户和公众,它是牺牲运量这一功能来凸显降本、增效问题。

Case 2:888元高端手机带有的2000万像素

某“高端”手机,号称2000万像素摄像头。但是,它没有说的是,这种手机在感光元件、镜头都牺牲了。就算分辨率再高,也只是一群模糊图像的堆砌。

总结

世界上从0到1的新技术从老不缺,但要走到N,不是一个简单的叠加,难度可能是指数级的增加。

所以,面对一项新技术,千万记住,看到任何可见的创新时,不要忘记那些不可见的成本。

当你想着任何飞翔的灵魂时,别忘了,还有一个沉重的肉身。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