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来自于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镇长。他的工作,大到GDP、修路搭桥,小到邻里争吵、离家出走等等。用数字可以列举出来:
1、至少25,000页的文件处理,物理长度可以达到3米高。
2、负责约10个领域的工作和分管2~3个行政村的具体工作;
3、突然而来的任务:拆除违建、创建文明城市、河长制、经济普查……
其中,一个典型的复杂案例是拆除“两违”:即违法建筑、违法用地。在农村,通常是在耕地或林地上兴建建筑物,或是没有依法报批而超标建设的建筑物。这种情况,原则上,可以强行拆除,但实际上可不止这么简单,背后的原因需要仔细分析,理由千千万:孩子多了、经济好了,多盖一间房;隔壁工厂没有宿舍、家里有块地,建几层房;货物没有地方放,建一个仓库。
老百姓可不管国家的18亿亩红线,而是要考虑每年几万元多收入的租金。
拆除违建,是有时间限制的。达不到要求,除了问责之外,还会扣减地方建设用地指标。在珠三角,每亩工业用地能够带来至少300万投资、每年20万元的税收、10个就业岗位。这个数字可能比较冷酷,但是换句话“好学校、好医院、好道路、生活品质都靠这个支撑”。
怎么拆除?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方法:“核桃工作法”。
核桃工作法的要点
核桃,一种外壳硬、形状圆、里面软。想要参透这个方法,需要把握住几个关键因素。
“外壳硬”
法律要求是限期拆除,也是拆除的重点和底线。所以,首先在态度上,不能让他人看出我们眼中的一丝犹豫,否则就会让拆迁工作陷入被动。
哪些被动?比如说,看到你眼中的犹豫,意味着有不拆的可能性,随后就会牵扯进来更多的利益方、说情者……商家的眼睛就像鹰,能够洞悉人内心中的那些蛛丝马迹。这个现象值得注意。
这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在错误面前,态度必须要坚决。要像核桃外壳一样,一定要硬,这是底线,也是最根本的原则。
“形状圆”
第二个启示:每一个错误,背后都会有一个甚至多个利益或者好处。
而这个错误的发生,本质上就是所谓的利益/好处和长期利益和目标之间的冲突。光靠硬不行,还必须有好办法。
而解决它的思路,疏堵结合。就是让错误形成的利益让渡一些出来,减少错误带来的一些危害。
用作者的话说:硬,不是僵硬。正如核桃形状的圆一样,它不是圆滑。
我们和利益冲突方站在一起,理解他的难处,共同想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
“内有脑”
核桃仁很像大脑。在处理错误的时候,也要善于跳出时间格局,用智慧来解决。
读到这里,有些抽象甚至是带有一点“互联网黑话”的意味。所以,大白话是“错误的发生不是短期行为,是过去多年矛盾积累的集中爆发。在时间折叠带来的复杂问题,就要把时间展开,用时间张力化解问题。”
抓住利益的数字和根本的问题。用“腾笼换鸟”的方式,只有给他们更大的利益,才能替换掉眼前的利益。争取“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寻找错误来源的底层原因
很多时候,踏在法律临界点是因为没有生存资源和手段,我们通过梳理、认可、连接等方式,给这些人新生。最重要的是让他改变境遇、立场和心态。
有一句话,叫做“不破不立”,这是做事的改变。但是,很多时候“破”很容易,“立”却很难。运用手中权力的“破”,非常容易,但无法化解矛盾和冲突,没有任何“立”的东西,今后做事会更难。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不及格,“破”很容易,揍他一顿,但让孩子下一次考试考好,“立”就很难,很复杂。
所以,底层原因总结起来就一句话。
面对任何一个难题,如果不能创造新价值、不能先“立”起来的话,就不能运用“破”的手段。
换句话说,没有“立”的智慧,绝不做“破”的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破不立”是原则,而“不立不破”是手段。掌握这种辩证的心法,自然在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时变得至少有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