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医生,可能就是负面情绪多,正能量少,学医时间太长,医生值夜班非常辛苦,医患关系紧张等等。
很多读到博士的人,都期望毕业有高收入,比如投资、证券这样的五星级行业。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
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一个有存在感、有成就感、有幸福感的人,而且,能够一辈子如此。
一个工作能不能是好的,关键在于每天的工作是否能够得到快速反馈,情感上能否获得快速回报。
这里,需要提一嘴,有些人陶醉甚至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实际上,陶醉或沉迷的是反馈,以此获得存在感。
为什么要读博士?为什么要从事科研?因为它能够解决问题啊,能够提出解决方案啊。在找不到解决方案的时候,可以到论文中去查找啊。然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这不好吗?
或许,任何行业都有“职业疲倦”。我认为这就像是每天的快步行走或者慢跑,一开始有新鲜感,后面走路到2~3公里就会有酸麻胀痛的感觉,逼迫着自己准备放弃。不过,中国文字就是有这样的事。你看,疲倦由两个字构成:“疲”和“倦”。做科研,每天都会面对全新的,甚至是世界级的挑战,你可能会很疲惫,但是永远不会厌倦。
有意义的科研有一个大的好处,那就是它能够像一只上帝之手,把人从舒适区拽了出来。
做人,最怕的是一眼看到头。
比如,电梯工里面越来越多看到的不是退休的叔叔阿姨,而是年轻的女孩子。从第一天上班就一眼看到退休的样子。
而干科研,职业道路决不是一马平川的,而是一步一个台阶,一步一个校验,并且台阶永无劲头。这是一个永远都有奔头的职业,会迫使你不得不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终身学习有什么好处?我们需要问一个问题,我们要带着前三四十年的知识积累,去度过后面的六七十年吗?
持续学习,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突破,在学习中永远年轻。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状态啊。此刻,我对孔子的命论有一个非常大的感觉。
“三十而立”:三十知道自己大的方向了。
“四十不惑”:通过持续学习掌握了不被迷惑的本领。
“五十知天命”:五十岁的时候就知道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人生。
“六十而耳顺”:周围的人对你没有质疑,但是你自己需要质疑自己。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七十岁就可以找到了人生的真相:不超过规矩。
……
你看,到那个时候,医生能够练出绝对理性的硬心肠。而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自责会让自己解决问题。这个耗时漫长、需要隐忍、需要敬畏的职业约束你每天都去帮助别人,帮助社会,让你终身都救死扶伤,积德行善。
品性不好干不好,不负责任干不好,脾气不好也干不了。你说,一个年轻人要是做了这个职业,家长该多放心啊。
过去找一个职业,就是找一个饭碗。现在找工作,不是找岗位,而是有一个终其一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职业,这样的人生,才值得过。
天啊,我终于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会在一个单位做事,而有的人干一段时间就会离职跳槽。那是因为,当一个岗位没有办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或者说不能够给他带来充分的学习感或者学习空间的时候,亦或者是不能够有足够的实践空间的时候。此刻,就需要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平台去做事。
换句话说: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应当是人生的大目标。岗位和买房一样,当一个地方不再成为你的助力,反而成为你的约束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应当考虑离开这个舒适区了。
选择职业和选择妻子是一样的,一段美好的婚姻,并不一定是找你最喜欢的那个人,而是要找到一个能够让你变得更好的人。
当然,我还想加一句:
一段职业,一段婚姻,并不一定是找薪资最高的那个,而是说能够让你们彼此成就,彼此观照,彼此前进的那个。
突然想到了之前凤凰卫视创始人刘长乐先生的话了:“我不喜欢做正位,还是崇尚孔夫子的‘老二’哲学。”在市场竞争中不去执意争做行业内的老大,而是甘作身后的老二,基于自身实际做出一个正确取舍,选择最适合发挥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目标市场。
冠军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是冠军。如果你成为不了“老大”,那就踏踏实实做“老二”,一心一意专研磨练,不抛弃不放弃,总一天,时间会给你答案,向世人证明你的能力。就是不要只想着做独一无二的“老大”,有时候,百折不挠的“老二”也很伟大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