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所阅读的内容是《如何打造抖音网红》,但是,我更想反向思考。这是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所告诉我们的一个思维方式。这篇文章不宜在其他平台上转发,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在这里面说吧。
罗振宇曾经指出:未来的竞争是时间战场,未来最重要的资源是国民总时间。
一方面,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为你省下时间,另一方面,总有一些人想方设法杀掉你的时间。其中,网红就是如此。
写到此刻,我突然想到最近在观看短视频的道路上越来越远了。特别是披着官方号的网红,比如四平警事而火的董政和张浩,平安乌苏而火的馕警官、皮芽子警官和二蒋。还有辽宁民间艺术团的高钊和贺钊等等。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脱离了学习的层面。好可怕,所以利用前面时间所学,付诸行动,微调不再每天看抖音了。
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移动终端用户使用抖音平台的人数超过二分之一,而且平均使用时长已经超过76分钟,所以才有“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的说法。
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
再想想看,除了抖音呢?bilibili是不是,youtube是不是,知乎呢?还有微博、twitter、instagram等等,哪个不是XX五分钟,人间一小时的事情?
细细想来,好可怕。如果这一小时用来投资其他地方,该有多好?
从表象上看,抖音上的内容是不是包括了以下几类?
1、品牌、产品的推广;
2、在活跃赛道上进行PK;
3、分享自己的特长和绝活,获得反馈,建立钻研手艺的增长回路。
那么,接下来就要分析抖音网红的打造过程了。
第一步:理解网红公式
一个大网红,他的公式是:
大网红 = 赛道 + 人格 +场景 + 关系
翻译一下,就是四个反常:反潮流、反复杂、反虚假、反孤立。
赛道是什么?
赛道,就是你要在哪个网络领域拓展。核心是“反潮流”。也就是不要进入已经出现头部红人的领域,而是去发现蓝海。
红海领域中,包括了穿着擦边的美女,喊麦的老铁,搞笑的日常剧情,甚至是什么“我的XX是道士”之类的内容。这些已经成为了红海,很难成为头部,即使成为头部,单个粉丝的变现价值不高。
说到这里,我有一种感悟:
阅读感悟1
为什么喜欢擦边的美女?是因为姣好的容颜,亮丽的身材,还是什么?直白一些,绝大部分受众都是想要和这样的人发生性关系。本质上还是动物繁衍的本能在驱动。但是这些人在平常有大的成就吗?显然没有。这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看到擦边者,然后打赏,成为榜一大哥,约出来,尽可能发生一次性关系。可是,见了面呢?浑身烟味、黑眼圈、甚至带有各种性病。说到这里,真的是觉得人们只看到了利益,却忽略了风险。本质是“五浊恶世”的结果。想想看,这种心态的出现,本质上就是承认自己是一个Loser,以及侥幸心理。加上“抖音五分钟,人间一小时”的加持。你不是那个癞蛤蟆,谁是癞蛤蟆?
再说搞笑剧情。很多都是无脑化、低龄化的出现,反逻辑式的内容,夹杂着弱智的表演,既满足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嘲笑的心态,看不了别人想要成功。所以,上述内容,其本质上就是调动人性中“恶”的部分,而让善的力量消失。
什么赛道比较属于蓝海?教育、母婴、旅游、汽车这样的垂直领域。粉丝价值很高。
这种蓝海竞争的网红打造,其主要的步骤有几个:
1、抢占用户心智;
2、结合亲子沟通、女性发展和家庭关系等方面做内容选题,持续输出干货;
3、创始人容易建立信任流量。
阅读感悟
短视频创作的网红内容,看到这个过程。我忍住了情绪。回归到理性思考,首先,XX之类的新媒体平台,抢占时间或者说是杀掉用户时间,并不是单纯为了时间。而是要把心智抢掉。其次,选题都是提前精心策划好的,而所谓的“干货”又能占比多少?10分钟的视频里面,1分钟是干货,甚至30秒是干货,那也是持续输出干货。
至于流量,就是从“信任”开始。只要带有怀疑的目光,我们就不会掉入到陷阱之中。
网红的人格:给你看的是什么?
网红的人格,和他自己本身做人的人格是不一样的。本质上,网红人格确确实实是“标签”。喂养短视频平台这个怪兽,食物就是标签。
比如,我看过的一个“老妈的闺蜜成为我的女朋友”这样的东北短剧,据估计已经连载了一年多了,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数的转发量已经爆炸了。现象级网红的背后,实际上就是让你看到了标签。
这个标签的打造,也是颇费苦心。
视觉
比如说颜值是极美还是极丑,有没有什么行为特别有意思。
用专业的术语,就是“视觉要素”,包括“相貌特点”、“行为有趣”。
比如四平警事中的张浩,始终拿自己身高说事,185cm的张局和他实际身高是一个反差。真正的张浩本人是四平警事里面表演的张浩吗?还有董政,动不动就拿兜里一个月50元作为梗,表现出“警察怕老婆”的反差。这不就是大家嘲笑、嘲讽或者同情的对象吗?
换句话说:把自己在网上的形象打造成弱智,或者小丑来吸引你的关注。
听觉
提炼自己的口头禅作为听觉标签。比如王自健的“对吧”、“是吧”。张浩的“拘他”之类的。还有李雪琴的“大家好,我是李雪琴”。
表达方式
所有的网红都要符合平台属性,第一要面对镜头表现的自然,第二是能豁得出去。
真可谓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的体现啊。不得不说,现实生活中和网络生活确实是存在一个巨大而又看似容易迈过去的鸿沟。
这种表达方式一旦形成,然后就不停的重复、就会让别人记住你。
打造人格,核心是要“反复杂”,一定要单点突破。比如说出于营销,就是在职业设定上寻求突破。比如张雪峰就是其中一个。
现在还有一类短视频,就是把过去20年所有火爆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用1分钟重做40分钟的内容,使内容“碎片化”。目标是:爽感更强。
所以,看到了吧“让受众感官刺激”。这妥妥的是毒品的性质啊。
所以,我要面临的问题:降低刺激。
场景
赛道选好,人格标签贴上,这算完成了基础工作。然后就进入了“场景”。
把网红人格构建成一个符号,相当于把人扁平化。扁平意味着抽象,脸谱化,这就没有魅力了。
还有一个立体化过程,将人当道适当的场景里。
不扁平化,不足以成为符号;不立体化,不足以产生魅力。
比如说,任何人和场景都是超级和谐,也可以是超级冲突。最重要的是唤醒人们天然的情感连接。例如“反孤立”。这个在华杉老师的母体论讲述过。
第二步:探寻底层逻辑
首先是选赛道,在蓝海中找到竞争力;
其次是人格。利用人们本能是“给自己加戏”的特征,把自己解读地过度复杂。他人记不住你的复杂、多元、层层叠叠的性格,只能记住你的特征。换句话说,提炼出关键符号,并且汇总成带来实际价值(工作技能增长,生活经验提升)的标签。
最后是场景和关系。把抽象的还原成真实的,长时间持续强化你的符号,直到成为超级符号。
未来社会是超级个体和超级个体之间的连接,而每个行业的红利都向善于表达者倾斜。存活下来的物种,都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所以,警惕简单思维,特别注意那些调动自己同情心、或者恶性性格的部分。这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归根结底,看来我是要学习《人性的弱点》这个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