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观察】(2):确定性的重要

今天看了凤凰卫视的《名人面对面》专访罗振宇,哦,不对,应该是罗振宇博士接受访问的过程。有些许感受,但首先耳边响起的是hold on,这是1992年由美国女子组合Wilson Phillips所唱作的音乐。hold on for one more day. 再多坚持一天。

初识罗振宇的时候,就感觉经济、科技、心理、文学、历史……无不涉猎,什么都很懂。不过懂得了底层逻辑之后,才发现他的“逻辑思维”更是值得分析的。

首先要对这个世界的背景了解。从时间维度看,历史这条长河中很多人都被淹没,只不过是走了一遭,或者说,把一天重复过了一生。而从空间维度看,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都是不确定的事情。而从自身角度看,我们很多人都是做题者,换句话说即便再优秀,也没有突破“小镇做题家”的限制。

是“小镇做题家”不对吗?当然不是,只不过在做题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件事:答案和问题是共生的,他们组合成了知识。知识的诅咒是:如果只看中答案,并且去背答案,那么就中了“答案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圈套。而知识,不只是数字、代码,而是一个事件。能够把事件做好,那就是好知识。为什么论语有的时候能看懂,有的时候看不懂。有的时候觉得有用,有的时候觉得没用。很重要的一点是,这只是当时孔子和他的弟子交流时的答案而已,场景不同,自然适用性也不同。

不一定所有的内容都是很重要,例如演讲:别人的演讲只是一组意识流过去,只有一个瞬间和他的生命中碰撞出火花,这就足够了。

正如罗博士所说:你的花园里点亮一盏灯,你是为了灯而去的吗?当然不是,点灯的目的,是想要让我们的前行的路变得更加光明。

而这个光明,就是确定性。

做确定性的事情,做有预案的事情,比如定时间表和计划表,这是人生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心力就可以为自己预先安排的确定性。我们都是做题的人,而不是出题的人。实际上都是自己给自己出题。但是出题的人呢,他比我们更好的一点就在于,请教他人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背后肯定会隐藏着潜台词。请教,这个词我特别喜欢。

我们的所有问题及其答案,或者说在知识生成方面,和正常的服务业没有任何区别,无非就是时间折叠,也就是说,把自己的时间折叠到一个产品之中。然后在这条历史大河上面把自己生命的闪耀凝结成一个产品,让这条河带着这个产品走。

怎么凝结?做长期确定性的事情,结合理性的算法。市场经济,把社会看成大市场,然后把整个市场和用户像神一样,我跪在地上,把这个产品提升到你看的见的地方,恳求你的接纳。做尝试,是为这个公司建立了一笔信用资产。把所有工程都变成特别清晰,确定性的合作底盘。

虽然逻辑上还不太通,但是,我还是想把得到办公室里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

——得到

发布日期:
分类:随笔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