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身是复杂而矛盾的,按道理来说,一个人要完成社会化,就要适应并享受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将人际关系看做人生重要度排序第一或第二,甚至标准化了这个逻辑,则会起到反作用。
关系,究竟是什么?
英国精神分析师比昂曾经说过:“关系的本质,就是谁向谁投射焦虑,或是谁为谁承受焦虑。” 那么,究竟谁是谁呢?
并没有什么定论,例如说强势向弱势投射焦虑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几种关系:
(1)心理治疗师为来访者承受焦虑:其中,心理治疗师将焦虑承接后可以转换出去;
(2)父母给孩子制造焦虑:也就是说,孩子为父母承受焦虑,但是孩子接不住呢,那也得接。
第一种情况当然没什么,但是第二种情况的后果,孩子就会因为爱和恨得不到回应,累积下去,把自己的能量憋住,生命力也从此干涸下去。换句话说,原本是一片海,接受负面情绪多了,就变成了沙漠了。
作者说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但是我想再引申一下。
不仅仅是焦虑,实际上可以扩展为“业力”。这让我想到了一些话,比如“放下助人情怀”、“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当我们有足够的胸怀,足够的能力的时候,实际上就算是损失一些,只要能帮助他人从泥潭中出来,也算是行善了。但是,当我们没有足够的胸怀和能力时,我们最好的办法是先把有限的爱投入到自己身上,或者说用滋养型的关系让自己变好一些。
从我个人的实践上看,培养一个人能量的方式,就是不承受特定对象的焦虑。例如说,在我们帮助一个事的时候,我们应当以不特定群体的焦虑作为对象,至于这个群体的个人,完全可以依赖于社工或者第三方,给我们自己建立一个屏障,既培养了心力,同时又避免了直接帮助所带来的未知后果。当我们积福积德时间长了,有了足够的实力,再去根据实际情况平衡自我。
其实,到那个时候,讨好型人格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看他人都是处在一个更高的地方,俯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