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顽石点头”,放在教育的情境中,只要我们努力不懈,用心去对待,即使是心如顽石之人,也终会有所改变。
今日小故事
“顽石点头”的成语,出自晋朝《莲社高贤传》书中的一段“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生公,就是东晋(公元317年至420年)末年的道生和尚。道生和尚在《涅繁经》(佛教经典的重要部类之一,有大乘与小乘之分)还没有完全译出的情况下,公然主张“一阐提(佛教术语,指断灭善根的人)皆具佛性”,为众僧徒所不容,而被逐出寺院。直到后来《涅槃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果然与生公之说相合,他才得以光荣回到庐山的寺院。
相传他在被逐之后,落脚于苏州的虎丘山,聚石为徒,对石讲经,讲到“一阐提皆具佛性”时,问群石:“我所说的法是否契合佛心呢?”群石为之点头。后人以此来比喻:“感化之深,使顽固无知之人也十分心服”今日苏州虎丘山,还留有“说法台’“点头石”的观光景点,纪念这段故事。
“哎呀!这个顽石终于点头了。这句话出自老师的口中,意思是教化的功力很深厚,终于感动对方。学生做了一桩坏事,老师原本可以骂他,但你不骂他,坚持用心的力量、口的力量,多少也可以影响这个人。心有诚,物有感,顽石也能点头,何况是人?因此,只要诚心祈求,希望他不再做坏事,或用柔软语来劝导、感化他,那也很好,这也是布施。
从这件事例,也让我们反省,平常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有的时候也得不到别人的认同?这时要好好检讨,假如是自己的主张不对,那么放弃执着,勇于改过;反之,如果自己对真理的信仰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到底。
哲理
悟性
事实上,不仅是老师负有教化责任,就是技艺的传授者,或者是父母对子女,一样肩负着教育的神圣使命。一个有教育责任的人,即使学生的态度像石头一样,冥顽不灵;即使学生的反应像石头一样,愚蠢无智;即使学生的表情像石头一样,冷漠无情,只要我们不灰心,坚持教育的热忱去相信,即使是顽石,也终会有点头的一天。
人都是希望受到鼓励、赞叹的,而不希望被指责、谩骂。所以,我们布施如果得当,人人布施自己而成就他人,我们的社会还有什么不理想。不满意的事呢?
其实,“生公说法,顽生点头”,生公到底说了什么法?没有人知道,但是“顽石点头”,却给世人很大的启发:我们也不妨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花开花谢,不是都在述说“无常苦空的道理吗?人生了,人死了,不是在述说生命的轮回流转吗?人如果有悟性,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每日都在向我们无言说法!
注意细节
有人总说“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实际上,是忽略了细节上的暗合逻辑和给他人的感受。想要改善,就要做到以下三点:尽量从柔不从刚,对人想好不想坏,态度常恭敬谦和。

我们待人处事,要懂得在生活的细微处,真正在行为举止上做到待人以诚、处世以谦,自然能够圆融人和。
星云大师开示
© 2025 新加坡佛光山 & S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