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喜欢看长视频节目。无论是《圆桌派》还是《时间的朋友》,所有的内容仿佛都在是读一本书。而且看多了,就会发现,1个人的讲话和3个人以上的讲话都有意思。
今天想要说的,是一个关于你要不要跟随未来发展的故事。
在过去,我总相信确定的东西,大家也都相信只有拿到手里的,才是真实的。这个思维模式,就是在确定和虚无之间选边站。但是,2025年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从“一体化”走向了“岛链化”,收益已经放到了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在裂缝中找到方向。
Money Talks?
市场主导一切吗?当然不是,但是市场是不可忽视的方向。2025年,美元指数一鲸落,全球资产共潮生。以往,现金流去哪里,哪里就有希望。而如今,现金不在流动,想要找到更好的发展,就需要转换思路,而这个思路就是:
真实+想象=人生与社会的叙事逻辑
今天的信息是网状扩散的。任何人都可能在几个小时制造一场信息的瀑布。AI是叙事。有真的部分:
你要怎么将叙事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一件:卡位关键环节
一个人能够卡位一个岗位,拥有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什么地方,不是这个人有多出众,而是他做的事情和做的模块:长期、可推广、低损耗、高良率。
复杂经济学告诉我们,颠覆式创新虽然很好,但是累进式创新才是新常态,看不见的积累。
第二件:广泛涉猎各类知识
复杂系统里面有一个词“涌现”:当根系足够深厚的时候,产业链支撑足够牢固的时候,就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从不同方向冒出一串新物种,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映照的枝叶。
我们做的是什么?就是要关注基础部分,然后抓住高溢价目标,全球市场是竞争的平台。
未来要有所成就:专注深耕、国际化、高附加值。这三个部分要有自己的标准制定权的。未来要做的事不是把货卖出去,而是要制定价值。
第三件:学术×市场,该怎么看好
当学术祛魅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有研究学术的资格。
(1)从大共识转向小共识;
(2)抓住内容与场景结合改善体验;应该面向多主体,面向人的发展啊。所以人机环研究反而将成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数据驱动的复利效应
(4)Co-creation
年轻、松弛、自我——这将来是学术人需要做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多向中老年人寻求资源支持,多向年轻人学习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