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星球阅读笔记(15):大结局之金融的未来

原文中的题目是《金钱的未来》,但我更愿意将它看作是金融的未来。

无论是纸币、金属币,还是比特币。都逃不脱受到金融危机、政治动荡或新锐技术中其一或全部的冲击。

先说说纸币,或者说先谈谈美元。百元及以上面值的美元往往是犯罪和逃税的必要性。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会用美元和欧元来保存毕生积蓄。那么,有人想要说废除现金,例如哈佛大学的Ken Rogoff。其本身目的是在经济不好的情况下,允许央行更简单容易地设置负利率,帮助国家从经济危机中恢复。

什么是负利率?也就是说,当存钱到银行后,不但拿不到利息,反而会被扣钱。在此情况下,人们都会去银行取钱,然后放到自家保险柜中。

然而,负利率也有好处。2009年,当美国企业都在疯狂削减支出并且每个月都要解雇成百上千位员工时,美联储要是能够把利率降到零下可能会有效果。负利率会刺激慌乱中的企业去雇人和投资,而不是解雇员工和囤积现金。

再说说无现金。如果现金消失了,那小规模的逃税会很难存在,而监控经济会更深入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政府需要提供内含补助的储蓄卡给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现金会消失,但我们创造和管理金钱的基本方式会保持不变,会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更大的变化要等到我们熟悉的银行消失后才会到来,而这个想法已经被数量超乎想象的聪明人倡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如果没有银行

银行是能够创造和毁灭金钱这种公共资源的私人公司。因为金钱太过重要,央行会给商业银行提供巨大但稀稀疏疏的安全网。央行是放贷方最后的救命稻草,政府保险则会为存款担保。来自不同机构的管理者一直尝试保证银行的安全,但有时候会失败。

为什么?商业银行的功能有两个:

1、货币仓库:它会持有我们的钱。让我们更容易收到钱或者付出去。

2、放贷人:拿着投资人的钱去购买企业债券。

第一,总有人想要把钱存在别的地方并获得利息,也总有需要借钱的人以及追求利益的中间人。人们会不停地重新发明影子银行。而影子银行变大的时候就会带来大问题,就像21世纪最初10年的早期发生的一切一样,但理论上通过设立正确的条例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只是理论上而已。
第二个问题则要更奇怪也更有趣一点。如果我们真的禁止银行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大量的钱就会消失。如果我们阻止银行印钱,那钱要从哪儿来呢?简短的回答是央行将不得不发行多得多的钱。对金钱的掌控权也会从私人银行倒向中央银行。

而维持银行的背书,就是已存款保险。那么,这种保险能靠得住吗?需要思考。

银行借钱给政府有用吗?

20世纪90年代,一个名叫沃伦·莫斯勒(Warren Mosler)的对冲基金经理飞到罗马拜会意大利财政部长。说服部长的是意大利可以肆意印钱。令人大惊失色的是:财政部部长同意了。莫斯勒从意大利银行借来了里拉,然后转手再借给意大利政府。意大利政府还了钱,还付了利息。莫斯勒为自己的对冲基金赚到了大量美元。

可是,这个里面的逻辑是:

每当1元钱进入流通,是政府采购了某个东西,并经由财政部把钱打到了卖家的银行账户上。这就是货币首次进入流通的情形。而当政府收税,它不过是把最初自己印来买东西的货币又拿回来而已。

有一篇名叫Soft currency economics的论文指出: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如今,放贷人却在鼓吹匮乏,”论文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被告知(政府)无力雇佣更多的教师,而同时很多教师处在失业状态。我们被告知我们无力在学校发放免费午餐,同时过剩的食物被浪费掉了。”论文的核心思想是:不要总是担心财政赤字。政府印刷及支出多少钱都可以,只要有人在找工作并且经济中存在着还没有被用到的资源就行。

看似逻辑是对的吧。可是没有政治家真的全身心相信这套理论。

所以,除了意大利,这套理论的实用性到底如何呢?或许,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会有差异吧。

我在想,无论理论如何,能让我们进一步看清金融的逻辑,这本书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