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家国处,皆是故乡

“落叶归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生归宿的经典意象,寄托着人们对故土的眷恋与情感依归。然而,在社会快速发展、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今天,这一传统观念正被一些人异化为一种狭隘的道德评判标准:凡是外出求学、工作而不返回故乡者,便被贴上“忘本”“背叛故土”甚至“不爱国”的标签。这种论调不仅背离时代现实,更是一种对人才流动规律和爱国精神内涵的误读,亟需澄清与纠偏。

应当承认,对故乡的思念是人之常情,反哺桑梓的行为值得尊重。云南“90后”海归硕士李雨桐,放弃一线城市互联网企业的高薪offer,回到家乡大理白族自治州,运用跨境电商知识帮助乡亲们把扎染手工艺品卖到全球,一年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陕西榆林小伙王浩,从名牌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返乡创办农业合作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让当地千亩旱地变成“丰产田”。这些优秀人才用知识、资源和视野推动地方发展,这种情怀令人敬佩。但尊重选择,不等于强求一致。将“是否返回出生地”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取向乃至道德水准的标尺,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的乡土观念,与当前国家倡导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中国之大,发展之复杂,决定了不同地区在不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正聚焦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亟需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引领者;而在甘肃定西、四川凉山等中西部地区,乡村学校师资缺口仍存,乡镇医院缺乏专业医护人员,教育医疗领域的建设者成为“刚需”;新疆喀什、西藏那曲等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产业发展面临独特挑战,懂民族语言、熟悉当地文化的社会治理实干者不可或缺;在河南周口、湖南益阳等农业大省的乡村,农产品深加工、智慧农业推广还需突破瓶颈,农业技术的推广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去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特岗教师招聘中,近60%的毕业生选择前往中西部县域及农村学校任教,他们虽未返回自己的故乡,却填补了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人才空白。人才的合理流动,正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体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若一味强调“原籍回归”,无异于画地为牢,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空间,更可能造成人才错配,影响国家整体发展效率。

更重要的是,爱国与爱乡,虽有交集,却非等同。爱国,是对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诚与奉献,其疆域是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其对象是14亿中国人民。一个人无论身处北京中关村的科研实验室,为芯片国产化日夜攻关;还是扎根深圳的科技园区,研发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抑或是驻守在新疆阿勒泰的边境学校,用知识为牧区孩子点亮梦想;又或是奔波在贵州黔东南的乡村,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只要其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增进人民福祉,就是在践行爱国之志。将报效祖国狭隘地等同于“回到出生地”,实则是将国家利益降格为地方情结,可能削弱爱国精神的宏大格局。

历史早已证明,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广泛流动与融合。从古代的“士子游学”,孔子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墨子奔走各地推广技术;到近代的“留学救国”,詹天佑远赴美国学习铁路工程,回国后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打破国外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垄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支边建设”“三线建设”,数十万工人、知识分子离开家乡,奔赴西北、西南边疆,在戈壁荒滩建起工业基地、科研院所——无数仁人志士以“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今天,我们更应继承这种胸怀天下的精神传统。一位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为航天强国梦倾注心血;一位在武汉抗疫最艰难时期驰援的医护人员,用生命守护同胞健康;一位在联合国舞台上为中国发声的外交官,维护国家主权与尊严;一位在深圳参与5G基站建设的工程师,其技术成果正惠及全国乃至全球——他们的“根”,早已深植于对国家使命的担当之中,而非某一具体经纬度的标记。

同时,现代交通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早已打破了地理隔阂。视频通话让远在上海的游子能每天看到老家父母的笑脸,电商平台让云南大山里的野生菌48小时就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远程协作技术让杭州的设计师能为西藏的民宿提供装修方案。浙江温州商人陈立群,退休后虽未返回自己的故乡,却远赴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担任中学校长,通过“远程培训+实地指导”的方式,带动当地多所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帮助上千名山区孩子考上大学。许多在外奋斗者通过投资、技术指导、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反哺家乡,其贡献未必逊于“物理回归”。评价一个人是否心系故土,应看其行动与贡献,而非简单以其常住地论断。

当然,我们鼓励有条件的人才回流,支持“返乡创业”“归雁经济”,但这应建立在自愿与双赢的基础上,而非道德绑架。地方政府要想真正留住人才,不能仅靠“落叶归根”的情怀说教,更需拿出务实举措:在营商环境上,简化企业注册审批流程,降低税费负担,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在公共服务上,建设优质学校、医院,解决人才子女教育、家属就业、住房保障等实际问题;在社会氛围上,通过媒体宣传返乡人才的先进事迹,设立“人才荣誉榜”,让人才感受到尊重与价值。更需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地域、唯学历、唯奖项”的陈旧标准,让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像安徽合肥,通过打造“科创之城”品牌,完善人才公寓、子女入学“绿色通道”等保障体系,近五年吸引了超60万名大学生留肥创业就业,用“梧桐树”引来了“凤凰来”,这才是引才留才的正确路径,而非以“落叶归根”的情怀枷锁束缚人才的脚步。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珍视文化根脉,但更应理解:真正的“根”,是深植于心中的家国情怀,是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信念。在这个流动的时代,心怀家国处,皆是故乡。唯有破除陈旧观念,树立开放包容的人才观,才能让更多人在祖国大地上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发布日期:
分类:随笔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