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突发事件接连引发舆论关注。从杭州自来水水质疑云,到武汉大学相关风波,再到天水血铅问题,每一例事件都牵动公众神经,也暴露出当前社会治理与舆论生态中的深层课题。人们注意到,每当此类事件发生,信息传播往往呈现“官方通报—舆论质疑—舆情发酵—上级介入”的固定路径,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信息透明度的渴求、对治理效能的期待,以及对社会信任重建的迫切。
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共性:
1、有效、可信赖信息的稀缺。本地主流媒体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依赖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而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往往断章取义、夸大其词,甚至制造情绪对立,导致“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跑遍全网”。
2、官方通报不足以服人。一些地方发布的通报内容空泛,习惯使用“高度重视”“正在调查”等模式化表述,缺乏具体数据、责任认定和时间安排,难以有效回应关切,反而留下质疑空间。更有甚者,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归结为治安案件,以“警情通报”代替全面回应,虽有震慑之意,却易被解读为回避实质矛盾,进一步削弱公信力。
3、形形色色的主体炒作。信息供给的不足与回应质量的不高,客观上为网络情绪的非理性蔓延提供了土壤。一些账号深谙流量逻辑,刻意放大冲突、煽动对立,把公共事件变为“情绪生意”。他们不在乎真相推进,只在乎点击与转发。这种“情绪空转”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加剧社会撕裂,消耗宝贵的舆论资源。
面对汹涌舆情,最终往往需要更高层级政府介入,通过发布详实调查报告、明确问责结果来平息争议。这种“高位推动、自上而下”的解决模式,虽能暂时稳定局面,却也反映出基层治理回应能力的短板。问题本应在属地得到及时、透明、有效的处理,而不应总是等到舆论发酵、矛盾升级后,才由上级“出手救场”。这既增加了治理成本,也不利于长效机制建设。
应当看到,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高度关注,本质上是对生命健康、环境安全和公平正义的深切关切。这种关切理应被尊重、被回应,而不是被简化为“不实信息”或“别有用心”。真正有效的社会治理,不能仅靠信息发布的技术调整,更需在理念上实现转变:从“管理舆情”转向“回应民情”,从“控制信息”转向“保障知情”,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沟通”。
提升治理透明度,关键在于构建权威、及时、可信的信息发布机制。地方层面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声,持续滚动更新进展,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支撑、用诚意沟通。主流媒体也应强化担当,发挥专业优势,深入调查、准确报道,成为公众信赖的信息来源。同时,要依法打击造谣传谣行为,规范网络传播秩序,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更重要的是,要以每一次事件为契机,深入查找制度漏洞和管理短板,推动源头治理。比如,环境监测体系是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是否畅通?监督问责是否到位?唯有将个案处理与制度完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解决一个问题”到“治理一类问题”的跃升。
在这个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时代,理性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珍贵。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我们既要鼓励公众依法表达诉求,也要倡导冷静思考、客观判断。不盲从、不轻信、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而各级治理者更应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赢信任,在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唯有在众声喧哗中守护理性之光,在挑战面前坚持法治精神与为民初心,方能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让每一次危机都成为进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