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人物志(1):陈映岚和他的创业哲学

在新加坡这片面积不大却能量惊人的土地上,诞生了许多影响亚洲乃至全球商业格局的人物。而陈映岚(Tan Yinglan),正是其中一位低调却极具思想深度的风投领袖。他不仅是禹徽资本(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的创始人,更是一位倡导“创业精神”普世价值的思想者。他的故事,远不止于财富积累或投资成功,而是关于一个人如何通过坚韧、远见与文化自觉,在动荡时代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从苦读少年到双语精英:自律和节俭的起点

陈映岚的成长经历并不华丽,却充满力量。早年,他并非天生语言天才,英文写作一度是他的短板。然而,他选择了最朴素也最有效的方式——大量阅读与硬背英文作文。每天坚持背诵范文、模仿句式、积累表达,日复一日,最终建立起流利的双语能力。这种靠“笨功夫”打下的基础,让他在日后面对国际化的投资环境时游刃有余。

更重要的是,他的家庭教育塑造了他一生的价值观:节俭、务实、自立。父母从不鼓励物质攀比,反而常带他去书店“免费看书”。在那个没有电子设备泛滥的年代,书本成了他探索世界的窗口。他学会了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知识回报——这一思维模式,后来深深影响了他的投资哲学:不追求表面热闹,而注重本质价值。

这种节俭并非吝啬,而是一种资源优化的智慧。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说:“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多少,而是你能用多小的代价,实现多大的目标。”

在顶级风投中淬炼基本功

31岁那年,陈映岚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加入全球顶尖风投机构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这不仅是身份的跃升,更是一场系统性的“风投修行”。在红杉的五年,他深入参与了多个早期科技项目的评估与投后管理,学习如何识别高潜力团队、判断市场拐点、管控投资风险。

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广泛而深厚的人脉网络。风投不仅是投钱,更是构建生态。他逐渐明白,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必须既是战略家,也是连接者——能够将创业者、技术、资本与市场高效串联起来。

在这期间,他参与的多个项目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带来了可观的财务回报。但对他而言,最大的收获不是金钱,而是那套可复制、可传承的投资方法论: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如何在泡沫中识别真价值?如何在失败中提炼经验?

这些经验,成为他日后创立自己基金的基石。

创立禹徽资本:文化命名背后的深意

36岁,正当事业稳定、收入丰厚之际,陈映岚却选择了一条更具挑战的路——创业,创立属于自己的风投基金: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中文名“禹徽资本”。

这个名字,蕴含着他深刻的自我期许与文化认同。

”,取自上古圣王大禹。大禹治水,不以堵截,而以疏导,体现的是智慧、毅力与系统性思维。陈映岚希望自己的投资也能如“治水”一般,不是简单地追逐热点,而是理解产业脉络,顺势而为,引导资源流向真正有价值的方向。

”,源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徽商”。徽商不仅善于经商,更重视文化传承、诚信立身、家族延续。他们“贾而好儒”,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重视教育。陈映岚以此自勉:资本不应只是逐利工具,更应承载文化责任与长期价值。

因此,“禹徽资本”不仅是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实践——开创治理、重视传承、生财有道

从零到十一亿:打造亚洲新锐风投力量

创业之初,挑战重重。如何募集第一笔资金?如何建立品牌信任?如何在全球资本竞争中脱颖而出?陈映岚凭借在红杉积累的声誉、清晰的投资逻辑与强大的执行力,一步步打开了局面。

如今,禹徽资本已成长为管理11亿新加坡元资产的区域性重要风投机构。其出资方包括全球知名的机构投资者、主权基金、大学捐赠基金以及家族理财办公室,显示出国际资本对其策略的高度认可。

截至目前,团队已投资90多家科技公司,覆盖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企业服务、消费升级等多个前沿领域。其中,多家企业成长为估值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独角兽”,验证了其前瞻性判断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禹徽资本实现了净利润每年翻倍增长的惊人业绩。这在竞争激烈、波动频繁的风投行业极为罕见。其背后,是陈映岚始终坚持的两大核心原则:

说到做到的执行力

在新加坡这样一个高度依赖信任的社会,信誉就是资本。陈映岚从不轻易承诺,但一旦承诺,必定兑现。无论是对创业者、合伙人还是出资人,他都以极高的专业标准要求自己。这种“低言高行”的风格,赢得了长期信任。

独立自主的主体性思维

他常说:“我不会因为隶属于某个机构而患得患失。我不是嵌入公司的人,而是让公司为我所用。”
这种思维让他始终保持战略主动。他不依附于任何单一平台,而是将所有资源——包括人脉、资本、信息——视为可调用的工具,服务于更大的愿景。

    创业精神: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内在力量

    尽管陈映岚如今已是成功创业者,但他始终强调:“不是每个人都会创业,但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创业精神’。

    什么是创业精神?在他看来,它不是注册公司、融资上市的形式,而是一种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主动解决问题的韧性

    他常引用一句话来诠释这种精神:

    “当你面前有一道墙,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会想方设法翻过去、绕过去、挖地道过去,或干脆拉个朋友一起把墙搬开。”

    这句话生动地揭示了创业者的本质——不抱怨障碍,只思考路径。他们不会等待完美条件,而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创造性地寻找突破口。

    他也指出,杰出企业家的真正特质,是“进可攻,退可守”。他们既能大胆出击,抓住机遇;也能在逆境中灵活调整,保存实力。正如中国古代兵法所言:“知者随事而制”——智者能根据时势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这种“动态适应力”,比单纯的勇气或远见更为重要。

    教育滞后于现实:我们需要“即时洞察”的新学院

    在全球科技与贸易格局剧烈变动的今天,陈映岚敏锐地意识到一个问题:传统教育体系已经跟不上世界的步伐

    大学课程的开发周期往往长达数年,而AI、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技术却以月为单位迭代。等到一门课程正式开课,其内容可能已经过时。

    因此,他认为,未来的学习不应只发生在教室里,而应融入实践与生态之中。他所领导的机构,正在扮演一种新型“学院”的角色——

    “它的功能不是传授固定知识,而是即时向学员、投资者和合作伙伴传递最新资讯,准确判断行业中尚不明显的趋势,并迅速采取行动。”

    这就像清晨的阳光,穿透山间的浓雾,让人看清远方的路径。在信息爆炸却真相反稀缺的时代,洞察力比信息量更重要

    他希望通过禹徽资本这个平台,不仅投资企业,也“投资认知”——帮助更多人建立对未来的理解框架,在不确定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个人成就之外:生活、家庭与社会责任

    陈映岚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事业上。他的个人资产已超过1亿新加坡元,在宏茂桥一带拥有一栋私人有地洋房,生活环境宁静而雅致。但他并未因此追求奢华生活,反而继续保持简约作风。他更愿意将资源投入到教育、青年创业支持与文化项目中。

    他也重视家庭传承,常与子女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与投资心得,希望下一代不仅继承财富,更继承思维方式与价值观。

    结语:做那束穿透迷雾的晨光

    回望陈映岚的人生轨迹,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偶然成功的幸运儿,而是一个通过长期坚持、深度思考与文化自觉逐步构建影响力的典范。

    他告诉我们:

    • 成功不必依赖出身,而可源于自律与勤奋;
    • 财富不仅是数字,更是责任与影响力的载体;
    • 创业不仅是开公司,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 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控制他人,而在于照亮前路。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都需要一点“创业精神”——那种无论遇到多高墙壁,都能想办法翻越、绕行、挖洞,甚至叫上朋友一起搬开的勇气与智慧。

    而陈映岚,正努力成为那束穿透迷雾的晨光,不仅照亮自己的道路,也为他人指引方向。

    正如他所坚信的:“当你愿意主动解决问题,世界就会为你让路。”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