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本书(1):疫苗,我该怎么看待你

你想过和医生做朋友,但是对待疫苗,很多人都觉得敬而远之。特别是三年口罩期间,许多负面信息甚嚣尘上。有人认为它是真相,有人认为它是谣言。比如说,疫苗是因为医药公司造出来的、医生通常是“为了掏你口袋的钱”,专家们变成了“砖家”……

这个现象就是如此,2009年,H1N1禽流感全球大流行,事后欧洲委员会指责WHO夸大险情,以销售药厂疫苗。虽然进行了调查澄清,但公信力直线下降。还有一些说法,什么打疫苗会让人抑郁,打疫苗会引发自闭症等。什么叫做“接种”?准确的说,接种就是对生命的保护。

现在人们看待问题就想知道结果,不想知道过程。这就使得很多打着科普幌子的文章夹带私货。然而,一次信任的裂痕,足以让整个体系崩塌
当专家被嘲为“砖家”,医生被看作“医药代表”,公众便陷入“逆火效应”:你越解释,我越不信,因为你的解释本身就被视为“利益集团的洗白”。

为什么会害怕疫苗

首先,疫苗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造的。而疫苗中确实含有添加剂,比如添加了含汞的化合物,可以预防疫苗本身被污染;添加了含铅的化合物,可以加强疫苗效果;添加甲醛用于灭活疫苗的同时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力。在这种思维的本质就是二元论。即治疗与伤害、洁净与污秽、天然和人造完全对立。甚至有的人认为辩证法就是二元论。

人们害怕的不是科学事实,而是词语本身唤起的情绪联想。这是典型的“情感启发式”(affect heuristic):我们根据“感觉”而不是“数据”做判断。

二元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思维模式,终其一生,很多人由于没有经过完整的训练,自然而然就会陷入偏激,失去原本应有的理性、客观和辩证思维。比如一句话“忠诚不绝对等于绝对不忠诚”。

疫苗为什么是好的

接种疫苗是为了公共卫生。免疫接种,是通过构建群体免疫力发挥作用,群体免疫力又依赖于个体的免疫接种。换句话说,免疫接种发挥效果的方式,就是通过让大部分人接种疫苗,来保护小部分人。

每个人对群体的健康都有威胁,这就是每个人都是危险的传染源。针对传染病,如果一个人不打疫苗,就会把传染病传染给别人。当接种率超过临界点(如麻疹需95%),病毒就无法持续传播。那些因过敏、癌症化疗无法打疫苗的孩子,正是靠这道“免疫墙”活下来的。

这就像交通规则:红灯停,不是因为怕被罚,而是为了让所有人安全通行。

有人认为:“让孩子自然得病,免疫力更强。”但代价可能是:小儿麻痹 → 瘫痪;麻疹 → 脑炎、失明;风疹 → 孕妇流产、胎儿畸形。

疫苗让你获得免疫力,而不必经历疾病的风险。这叫“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保护”。

如何正确对待疫苗

1. 重建信任:从“权威压制”到“透明对话”。不能再用“专家说的没错”来压制质疑。而应公开疫苗研发数据;承认可能的副作用(如心肌炎极低概率);坦诚利益冲突(如专家与药企的关系);真正的信任,来自透明,而非命令

2.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而非“信息灌输”。人们不是傻,而是缺乏理解复杂系统的能力。我们需要教的不是“疫苗安全”,而是什么是免疫系统?什么是风险概率?什么是群体免疫的数学模型?就像这本书所说:人们只想知道结果,不想知道过程。但没有过程的信任,是脆弱的

3. 用“共情”代替“批判”。不要嘲笑“反疫苗者”是愚昧的。他们可能是一位担心孩子自闭症的母亲(尽管研究已证伪,但她的恐惧是真实的);一个被过度医疗伤害过的人;一个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的普通人。我们要做的,不是“说服”,而是“陪伴理解,再引导认知”。

总结

它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那个刚出生还没打疫苗的婴儿,
对那位因化疗失去免疫力的老人,对所有无法为自己免疫的人。疫苗不是完美的,科学也在不断进步。但我们不能因为“有人滥用科学”,就否定“科学本身”;不能因为“有医生逐利”,就否定“医学的价值”。真正的理性,不是盲从,也不是怀疑一切,而是在不确定性中,选择最可靠的道路。这条路,叫科学。这条路,也叫责任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