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旅》观看笔记(1025年):从士族中看到些什么……

公元1025年大事记

宋 天圣三年 | 辽 太平五年

  • 康拉德二世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利安王朝。
  • 约翰十九世成为新的罗马教皇。
  • 拜占庭帝国赢得利姆诺斯战役的胜利。
  • 德意志王国国王亨利二世逝世。

何为士族

士农工商,士在第一位。从东汉到唐朝末年,将近1000年的士族社会。有句话说“铁打的王朝,流水的士族门阀”,并不是说士族很牛。而是因为士族的权力,不完全在经济、军事这些“硬实力”上面,而是“软实力”也相当。

士族的特征

士族最初显现的特征,是垄断知识。这种知识传承通常在家族内部展开。展开的方式就是父母和孩子多说话,说高水平的话。结果就是使得孩子的知识水准、文化水准、甚至是与其他孩子的智商差异显著拉开。

简而言之,就三条:第一简单有效、第二是在代际之间产生正反馈,第三能够不断强化。

其次,士族形成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相互抬举。由于皇权依靠知识垄断阶层进行统治,彼此之间逐渐相互信任。这些家族之间就形成了彼此信任、彼此关照、彼此推荐的社会网络。你照顾我儿子,我推荐你侄子,你再高度评价我的堂弟。这个循环一旦形成,力量就太可怕了。北宋开国,一直扯到南宋中期。北宋第一位宰相范质的孙子,娶了真宗朝宰相王旦的三女儿,王旦的大女儿又嫁给了仁宗朝的副宰相韩亿,韩亿的孙子娶了神宗朝大臣吴充的侄女,吴充之子又娶了王安石的女儿,王安石又是蔡京弟弟的岳父,蔡京的曾孙女嫁给了南宋宰相周必大的堂兄周必端。一个社会网络的震荡强化效应,最后就会导致一个行业就垄断在一批互相信任的人手里。

最后,士族形成的第三个特征就是社会声望。提升社会声望,只有一个办法。即在大平台上。比如上名校、加入高端圈子、在大厂工作、和名人合影、穿着讲究、谈论经营话题等等。本质就是和高声望的东西在一起,就能获得高声望。

门阀世家是以知识垄断为开端,然后通过三层杠杆不断强化,哪三层?第一,家族文化传承的强化;第二,社会网络交互的强化;第三,声望算法排他的强化,是这么一层层地,用上千年时间巩固出来的这么一个强势社会团体。

士族与皇族微妙的关系

士族与皇族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惹不起”和“犯不上”。

举一个不恰当的比喻。

一个乡绅看着附近的一个占山为王的山大王,山大王手里有刀有枪,让乡绅交钱交税,乡绅只能服从。在乡绅眼里看来,你山大王是迟早要走的,要换人的。自己呢,服从就好了。这就是“惹不起”。

但是士族是有沉淀的。但凡能够成为士族,首先是祖祖辈辈在某个地方经营了上千年,家里世世代代都是大官,立了很多功劳,做了很多事,而且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这是我们这伙人荣耀感的来源。对于皇族,了不起二、三百年,和士族比差太远了。所以“犯不上”用皇权来衬托家族的荣耀。

士族的短暂中断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很多士族差不多被消灭了。强行斩断了很多士族在时间上的连续性。而宋朝雕版印刷的崛起,使书籍的流通突然便宜很多。对知识的垄断被打破,软实力的根子就被斩断了。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科举制度。平民玩命读书学习打破了士族对知识的垄断,科举制导致的声望来源只有皇权。只要你中不了科举和进士,你什么都不是。所以当年刘禹锡《乌衣巷》又出来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然而,士族的形式只是短暂消失。它又以宗族的形式开始演化,并且逐渐形成了新的士族。

从士族到宗族的变与不变

用婚姻来保持一个家族的兴旺,太难了。那还能怎么办?

在宋代以后,随着家族意识的产生。家族发展的逻辑就开始了。

宗族发展的基本逻辑

一个家族要想兴旺,必须分工合作。有人承担寒窗苦读的使命,有人承担养家的责任。

司马光的家族就是典型。

  • 二伯父司马沂专门负责经济,他辛劳到什么程度?晚上睡觉不用枕头,只枕木板,怕自己睡过头耽误干活。但他英年早逝,仅活三十二岁。
  • 大伯父于是放弃学业,接过家族经济重担,让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安心读书、备考。
  • 此后,大伯父的儿子又继续接棒,三代人前赴后继,六十多年如一日,以勤劳和牺牲维系了大家族的运转。

结果是:司马家族在祖父中进士、任县官之后,父亲又考中进士,升至侍从官,真正进入了“高官行列”。而这一切,都成为了司马光传奇人生的基石。

这就是宗族逻辑:

  • 整个家族像是风险投资人,集中资源扶持少数读书人。
  • 读书人一旦中第当官,就相当于“创业成功”,必须反哺家族。
  • 成功的资源再投入下一代,循环往复。

换句话说,每一个中国人都顶着自己的姓氏,背后是宗族的期待。

  • 上限:光宗耀祖。
  • 下限:传宗接代。
    人生不只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前人、也为后人而活。每个人都成为了血脉链条上的一环。

宗族与士族的混合体

随着社会发展,历史仿佛又出现“回潮”。

1. 新的知识垄断

虽然信息流通极快,但算法时代让人们更沉迷于声色娱乐,而忽视真正的书籍与思想。于是,一些清醒的家族开始反向操作:

  • 在文化上,让孩子重读经史子集,锤炼精神底色;
  • 在科技上,训练 AI、数据、前沿技术的思维方式。

这样,家族内部形成了“传统文化+现代科技”的双重优势,新的知识壁垒逐渐显现。

2. 新的社会网络

在精英之间,士族逻辑以新的形式复活:

全球平台:世界经济论坛、比尔德伯格俱乐部,本质上就是现代精英互相抬举、交换资源的场所。

教育层面:新兴大学、精英学院成为企业家物色人才的基地。“少招生、多培养”,实质上就是精英俱乐部,逐渐承担了“新士族”的功能。校友、资本、婚姻交织成现代版的“闭环”。

婚姻层面:香港、新加坡的顶级豪门,常常通过子女婚姻绑定。李嘉诚家族与郭得胜家族的联姻,就是资本与产业联盟的方式。

资源层面:企业家之间互投项目、交叉持股,形成事实上的“现代宗族网络”。

3. 新的声望机制

现代精英的声望不再依赖“官职”,而是通过 资本 + 平台 + 价值叙事 来塑造:

  • 资本:金钱提供资源与可见度。
  • 平台:教育、企业、媒体提供展示舞台。
  • 价值叙事:公益与文化包装,赋予行动以合法性。

比如,盖茨基金会将“企业家”升级为“全球慈善家”;马云强调教育、公益、乡村教师身份,突破“电商老板”的标签;国内许多富豪通过捐资办学、资助科研,来累积“士族式声望”。

这种“三位一体”的声望模式,使得新士族能在公众面前维持正当性。

思考

现在有一个特别流行的“断亲行为”,如果放在北方地区这是再平常不过的。然而,为什么会有神经网络,为什么会有推理算法等等。当算法都在连接,而人却在原子化,这种行为方式最终会害了一代人。我只想说,情绪化终究会让人变得愚蠢。

再谈谈婚姻。婚姻往往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盟。“门当户对” 的观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 维护家族利益:通过联姻来巩固和扩大家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
  2. 保证生活方式相似:相似的家庭背景意味着双方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更容易契合,减少婚后的矛盾冲突。
  3. 文化传承:文化素养相近的家庭更能在价值观、教育理念等方面达成一致,有利于子女的培养和家族文化的传承。

培养孩子不也是这个过程吗?西虹市的富翁马成钢(沈腾饰)和春兰(马丽饰)夫妇,为了将儿子马继业培养成合格的家族接班人,决定隐藏真实财富、开启反向养娃之路的故事。电影里面采用了夸张的手段,为了培养儿子作为接班人,首先是装穷,住在一个破旧的屋子里面,用穷养来锻炼儿子的意志。其次,是举全家族之力来培养儿子各方面的才能,包括聘请专业团队来在生活中指导儿子的学习、分析儿子的成长上遇到的问题等等。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一个人的成长,用共同体的方式来奋力托举他。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