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谈》观看笔记(10):慈悲与善意是这一世修炼之要素

在中国的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长的信仰体系。每当道士们相遇,或与访客告别时,常会轻声道一句:“慈悲。”这两个字,简短却深邃——“慈”是予乐,“悲”是拔苦。它不是高高在上的怜悯,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尊重与共情:愿你得安乐,愿你离苦难。

“慈悲”二字,也悄然叩响了我对“善”的重新理解。我们常说“善良”,但什么是真正的善?

真正的善,或许不是去改变别人,而是允许

——王潮歌


允许他人以他们的方式存在,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路,哪怕那条路在你看来充满荆棘、不够聪明、甚至“错误”。善,是看见差异而不否定,是听见不同而不急于纠正。

谁比谁更有善意?答案或许是:谁能让更多人“被允许”,谁就更接近慈悲。

在这个高速运转、标准林立的社会里,我们太习惯于评判了。你该结婚了,你该买房了,你该稳定了,你该“成熟”了。这些声音像无形的绳索,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绑进同一个模子。可问题是,每个人的世界都值得展开,每一种人生都该有它自己的节奏。

每一个人的世界都值得展开

一个人身处一个境遇的时候,这个境遇会有高有低,有好有坏。在坏的境遇里面,要不要问自己:是我们自以为的坏,而不是真的坏吧。

这个社会中,有多少人能够自洽。有多少人因为不自洽而去咒骂那些比自己好的,开始戾气很重地咒骂这个世界和社会?当一个人活得拧巴,他往往会把矛头指向外界——“为什么他比我好?”“这世界太不公平!”可真相往往是:你看到的“好”,只是别人愿意让你看见的那一面。他光鲜的履历背后,可能是彻夜难眠的焦虑;他体面的笑容之下,或许藏着无人知晓的药瓶与泪水。

标签谁都可贴 内核自明即可

我身上有很多他人给我贴的标签,性格上的标签、外表上的标签。如果是好的标签,我会冷笑一声:“哼,你看到我背后挨打了没?你看到我背后受苦了没?你看到我彻夜不眠了没?你看到我食不甘味了没?你看到我为了一个数据12小时都没合眼?你看到我杯子里从来放的都是大把大把的药?你觉得你能受得了吗?”

而当有人贬低我“冷漠”“功利”时,我也想问:“你体验过我的处境吗?你了解我走过的路吗?”

所以,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活着都不易,只不过外人没看见而已。

当一个人说我很糟糕的时候,那是因为这个人体验很糟糕。当一个人说你真好的时候,只是因为你体验的好。所以,在整个行情都在下行的时候,千万记住,这个时候能够自洽就是最好的。如果认为自己抓了一手烂牌的时候,千万别抱怨。因为当你看到他比你好的这个一面的时候,他也一定隐藏着一个比你坏的地方。他也在某个地方承受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只不过是你没看到而已。

高级的人,本来是出于喜欢而去打拼,他们热爱创作、热爱探索、热爱解决问题。然而打拼着打拼着就剩下打拼了。赚点钱赚点钱就剩下赚钱了。更有一些可怜的人,连自己喜欢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机会让他自省,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他们被“自律”绑架,被“科学”规训,被“效率”驱赶。

“我要自律,所以我要把喜欢放在一边。”

“我要科学营养,所以我要把喜欢放在一边。”

自从人类发明了表,吃不吃饭不归肚子说了算,归手表说了算。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是王家卫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却道尽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先看见世界的辽阔,再看见众生的百态,最后才能真正看见自己。而看见自己,是自洽的开始。就算是“坏境遇”,低谷未必是绝境,失败未必是终点。

祝愿你这辈子找到自己的喜欢。你喜欢什么?喜欢的人是什么样子?别模糊,别妥协,别降低标准。把那个“喜欢”量化出来——不是“差不多就行”,而是“非如此不可”。因为那个对的人、对的事、对的生活,一定在某个地方等着你。

如果心中藏着喜欢,这辈子没那么苦。

对别的生命只能旁观,无能为力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孝顺父母,爱护子女,尊重长辈,尊重同事。积极善良的人往往都希望和自己交往的人通过和自己的联系能够共同向上。然而,这种救世主心态害了多少人?

一个自己都不愿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指望我们自己对这个生命负责任,太蠢了。作为一个成年人,自己就是对自己富有最大的责任。我们如果对他们说“你不能这样”“你得这样”的时候,你看看他们回馈你的是什么?往往换来的不是感激,而是抗拒、愤怒甚至疏远。

救世主心态的人,往往是一个自恋的心态,把自己想得很强大。要记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路子要走,儿孙自有儿孙福。

潮歌语录:任何人都是独立的生命,只能旁观,不要插手。

给父母空间,让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老去;

给子女空间,让他们以他们的方式成长;

给朋友空间,让他们以他们的方式选择。

我们无法替别人活,也无法替别人痛苦。

只需给他们留出空间就行

王潮歌导演解决了我一个很久以来困扰自己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让自己有所空间。

和我交往的人,他们每个人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出身不同、所处的环境和时间也不同,这些人如何和我相处,在他们印象中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的也只是尽量的有这么一个空间。让他们慢慢地去探索,慢慢地去发现。而不是说,他们和我交往都说“XXX是不是我想的那种,如果不是我想的,我就很愤怒”。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看我怎么,那是他们的事。而我要做的,是活得有趣、真实、不扭曲。什么时候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我,那说明我在他们印象中是没有白活。

活成什么样都该被允许了。

总结

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个词:慈悲。它不仅是宗教用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它提醒我们:活成什么样,都该被允许。呼吸相闻,就得肩膀碰肩膀。我们不必拯救谁,也不必被谁拯救。只要彼此尊重,各自前行,在茫茫人海中,轻轻说一句:“慈悲。”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