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先生人生智慧课(1):一念观己,莫妄评人

世间万象,纷繁复杂,每当有名人、高僧卷入风波,舆论便如潮水般涌来。然而,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根本问题:什么是“信佛”?什么是“修行”?信佛,并非迷信外相,而是信自心;修行,不在袈裟与庙宇,而在起心动念之间。真正的修行者,是能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是非中反观自省。因此,面对外界的风波,我们最该做的,不是急于批判,而是回归内心,审视自己。

今日小故事

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查一事,引发社会热议。此事虽牵动人心,但究其本质,更多是个人行为与制度监管的问题,而非佛学本身之过。正如任何行业都会有败类,佛教界亦不例外。多年来,寺庙商业化、僧人借身份敛财的现象早已存在,甚至有些出家人在欲望面前,比红尘俗人更为放纵。这种歪风邪气积累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受到应有的规制,这本是正本清源之举。

然而,舆论却往往“打翻一船人”。有人因一人之过,便否定整个僧团;有人见出家人拥有财富名望,便心生嫉妒:“他不过是个和尚,为何有豪车别墅?为何有女人相伴?我辛辛苦苦却一无所有?”这种“羡慕嫉妒恨”的心态,实则是内心不平衡的投射,仿佛希望那个被惩罚的人是自己,可惜自己没那个“本事”。

更有一些人怒斥:“我们烧香拜佛许的愿,都被你们这些和尚实现了!”言语尖酸刻薄,殊不知这已是造“口业”。佛家讲“妄语、恶口、两舌、绮语”皆为口业,如此发泄情绪,不仅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为自己种下烦恼之因。

百姓生活不易,一旦社会出现“瓜”,便争相围观,仿佛在苦涩人生中嚼出一点“甜味”。但这种“吃瓜心态”,若不加节制,便会演变为以恶传恶,助长戾气。

哲理

何为信佛

一、信佛是信自心

梦参老和尚曾开示:“信佛就是信自己的心。”因为佛家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心即是佛心。真正的信仰,是破“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着于外相,不因他人的是非而动摇自己的定力。若见他人犯错便群起攻之,那与街头骂战何异?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不是别人的行为。

二、见人过失,反观自身

此事也反映出大众的一种普遍心理:对别人的缺点看得清清楚楚,甚至无限放大;而对自己内心的贪嗔痴,却视而不见。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又说:“只看他人田中草,不见自己地中荒。”这正是社会风气败坏的重要原因。

一个人若能常怀“反躬自省”之心,便不会轻易评判他人。就算释永信果真有过,我们也应承认他确有能耐——能掌少林、兴道场、传文化,非平庸之辈。问题不在于他有没有能力,而在于他将能力用在何处。但这更应成为我们自省的镜子:我若有此能力,又会如何使用?

三、慈悲从不添麻烦开始

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固然是高境界,但普通人至少可以做到“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本身就是一种慈悲。

  • 年少时,好好读书,不让父母操心;
  • 工作时,尽职尽责,不让领导失望;
  • 年老时,照顾好身体,不让儿女担忧。

这便是孔子所言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道德经》所说的:“善者,不善者之师;不善者,善者之资。”无论见善见恶,皆可成为自我成长的资粮。

不要急于评判他人,而要常常观照自己。我们可以把别人的过失当成是警醒自己的镜子,把外界的风波当成是修炼定力的道场。

王勇先生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