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翻翻(10):逃避与面对

我实在是太喜欢《随便翻翻》这个专栏了。这倒不是说读书不好,而是因为前段时间我尝试“大量阅读”,结果不仅身体吃不消,精神也感到疲惫不堪。而随便翻翻的存在感恰恰在于它能够在不施压的前提下帮助我们保持阅读习惯,不至于在信息洪流中迷失方向。正如村上春树所说:“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享受,但也可以是一种温柔的陪伴。”

沉迷于YouTube、抖音不仅浪费时间,科学家已经将这个失控行为定义为“短视频成瘾”,并且证实了会改变大脑的奖励机制和认知控制。具体来说,这就像让大脑玩老虎机一样,不断寻求下一个影片的短暂快感,却削弱了理性思考和冲动控制。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睡眠中断、逃避责任、更会和焦虑症、失控的戒断症状相关。

心理学家亚当·奥尔特(Adam Alter)在其著作《欲罢不能》(Irresistible)中指出:“当我们不断寻求即时反馈时,大脑就会逐渐失去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不仅会导致睡眠中断、逃避现实责任,更可能与焦虑症、情绪失控以及戒断反应相关。

昨天晚上我早早地躺在床上,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我抱怨自己定力不够;另一方面,又觉得内心深处其实是在逃避某些东西。

但今天一早醒来,我突然意识到:最缺乏的,其实是暴露自己弱点的勇气。我们总在追求“情绪价值”,可这种所谓的“情绪价值”,很多时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巨婴症”——渴望被理解、被安慰、被无条件接纳,却不愿意直面自己的脆弱与局限。

正如哲学家尼采所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唯有正视自己的弱点,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看看自己所有的经历与选择,你会发现,所谓“得知命”,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对自我命运的清醒认知与坦然接受。

具体的说,因为生命中没有什么能够真正约束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人生的“好坏喜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别人对我们的控制与期待,反而会成为压力、焦虑甚至抑郁的源头。

比如在命理学中,“杀星”代表压力、竞争与挑战,“官星”则象征权力、地位与责任。当我们没有这些外在的“星象”影响时,看似失去了方向,实则意味着我们摆脱了束缚,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没有框框,没有束缚,我们反而更容易意识到一个事实:这个世界,其实大有可为。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这就是命运。”在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自由不是放纵,而是选择的勇气与承担。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