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算不准,然后选择适合之路
人生有三件事算不准,但是人们每天一睁眼都会算,还很纠结。算过了,叫做精致利己主义。算不够,叫做傻叉。
第一,算不准自己一辈子挣多少钱。冯仑先生在毕业之后,每个月工资是10元钱,而冯母一个月收入是60元,于是老母亲说“你这辈子不会拿到我这么高收入”。然而没过几年,冯生就已经超过了。这里之所以算不准的原因是根据她的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变数很多,所以不要去算多少钱。
第二,算不准自己一辈子有多少痛苦和幸福。比如,很多人当时算婚姻,彼此都把家底都亮出来比划比划,为了一辈子的幸福。都说这叫终身大事,然而走入婚姻殿堂后,有50%~60%都能离婚。所以,这就叫做奔着幸福去,收获的都是痛苦。
第三,算不准自己会以什么方式离开世界。如果去殡仪馆,各种死法都有。有的人因为“非升即走”达不到目标而跳楼,有的人因为替人扛事而“畏罪自杀”,还有的人冬天喝酒冻死,开车撞死……都想着寿终正寝,然而谁也没办法算到自己怎么走。
利害,苦乐,生死。这是人生三大问题,经济学家一直在回答利害,很多心理学家、哲学家最多是讲苦乐。医生天天会说生死。而目前看,只有宗教学者看似能把这三个问题回答的贴近人心,使人平静接受。其实,在我看来,这三件事情都是一件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陕西有一个特别牛的道长,也是我人生导师之一曾说过:“普通人眼中,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但是在世间修行,来不是偶然,走也不是必然”。
这三个问题的算法对我们生命至关重要。一种是宗教算法,这也是最多人依靠的。给你一步退一步的解释。多等于少,少等于多;苦等于乐,乐等于苦。画等号了,人就平和了。另一种是哲学算法。把时空拉的很远,一般人也就大概看一下。
就拿苦乐来说,比如追求使命是我的快乐源泉,那么符合我的使命,我就快乐。不符合我就痛苦。还有的人为情怀买单。有一些没做好的企业家,是因为自己有情怀,实际上这个不一定。赚了钱就说是钱,赚不到钱就说是情怀。
比如经常相亲找不到对象,就说自己工作忙。终身大事都没有仔细关心,更何况其他。
有一段提倡的算法是这样的。
他们曾是大学同学,毕业那年,一个去了深圳,一个月工资4000块;另一个去了南京,很快月薪就过万。三年过去,女生的年收入已经稳定在50万左右,而男生还在五万年薪里打转。
命运似乎早已为他们写下了不同的剧本。
一次偶然的机会,女生回了趟深圳。那天晚上,两人坐在老地方吃饭,聊起这些年的经历。男生低着头,语气苦涩地说:“我什么也没有。”
女生看着他,眼神温柔却坚定:“挣钱的机会还会有,但这辈子遇到良人很难。”
说完这句话,她拿出银行卡,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交到了他手里:“我们至少三年饿不死。”
那一刻,男生眼眶红了。他被深深地打动,也被彻底点燃了。从那天起,他像换了一个人,开始拼命工作,不断学习,抓住每一个机会。他不再抱怨环境,也不再怀疑自己。因为他知道,有人在背后无条件地支持着他。后来应聘到外企工作,两三年后,他的收入翻了几十倍,年入百万,事业逐渐步入正轨。
但真正的转折,出现在她提出的一个建议。有一次,他给女儿吹头发,发现每次都有把头发吹焦的情况。“为什么不自己做一个项目?”她问他。
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观察市场,发现了一个潜力巨大的细分领域——
但她没有选择独自行动,而是找到了他。
“我把房子卖了,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全放你下面。”她说。
这不是玩笑,而是信任与孤注一掷的决定。
他震惊又感动。他知道,这不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她对他整个人生的信任。他下定决心,不成功便成仁。
于是,他们一起创办了一家专注于高端吹风机的品牌公司。起初困难重重,但他们彼此扶持,日夜奔波。他们的默契和坚持,让公司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而如今,他把公司所有的股份都登记在了她名下。这家公司的估值已接近10个亿。
有人说他们是“吹风机夫妇”,也有人说她是慧眼识珠的女人,是他背后的贵人。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段旅程中最珍贵的,不是金钱,而是那份在最艰难时刻依然选择相信、选择托付的信任。
人生的差异,在算这三件事的时候的差异。很多人并没有具体的算法,有的人比较轻松,按照价值观选择绝不后悔。有的人是“既要又要也要”。按照经济利益上算,从个人口袋里的钱,对自己有利是榨到极致,不能说不对,但是会辛苦。
一群朋友在一起聚会,端上来一盘肉,看到味道的人,会愉快。看到手的人,比较冲动,看到肉的人有欲望,看到盘子的人,会感到辛苦。
所以,面对名利、苦乐、生死,要算大账,不要去算小账。换句话说,要从善的角度而不要从恶的角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看历史不危险还受益
越是超车的时候,越得看后视镜。
怎么开头、怎么结尾。一遍做生意,一边去找历史中的镜子和影子。比如政商关系怎么选,在社会巨大变迁的时候怎么选,社会、政府、政党、国家、企业、个人在这个大变局中怎么选?有很多东西还在重复。
把看历史的尺度拉开看。看别人的命运验证过的算法。看见,看清,看透(力透纸背)。多数情况看正面和背面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去看新闻?当下的很多事情只能正面看,首先还没有出现最终结果,另一方面,背面的事情还都藏着不让你看。但是历史是完整的。历史就是把镜子和影子进行切换。镜子中的那些影子拉长了,就变成今天的自己。通泰,放松,舒服。一生只有一次机会的事情。
“捂”的智慧,任法融道长告诉冯仑:“一切烦恼,皆因欲望大于能力。”所以,让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手段,要能够捂住自己所惹下的是非。
一个天天算成本,从“守”算成本。未算胜先算败。因为做实业的钱大部分使自己的。捂得住,所以能做长远。
另一个算投资的,从“攻”算风险。投资十个可以失败几个。做投资的基金不一定是自己的钱。
到底哪个好,没有固定的标准。更重要的是比这个决定更重要的时候是要有算法。
并且冯仑提到,越是超车的人,越是要看一下 “后视镜”,这跟我这几年研究的经济、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一些人物,看到其实他们并非有异于常人的冒险意识,而是有着你想象不到的危机意识,是不谋二合的。但潜意识里,我还是会被那些疾风骤雨的合作和场面上的热闹而带走节奏,会觉得,是不是有些坚守是错的,是不是要妥协一下。
真做事的人还是要研究一些真东西的。而且要花很多的时间线,去聚焦,去研究。不然就会不自信,就容易被误导。
中国人是和局思维,所以很多包厢都是和局。刚开始做企业的时候,靠一步电视剧《上海滩》来看如何处理人情世故和如何当大哥一样指道、扛事、买单(买全单一直买);看《胡雪岩》传明确政商关系,如何在商场、洋场、官场、情场、赌场中游刃有余。这就联想到杜月笙“三碗面”(情面、场面、体面)。模模糊糊说一些热闹话、囫囵话,大部分是破坏规则的。不能办的事情要办,办的慢的事情要快办,模糊的事要擦边办……所以冯仑看到了“靠山就是火山”,
西方是僵局思维,更强化证据,把所有的极端情况全控制在一套规则范围之内,不会造成很肮脏的失败或者打乱仗的情况。所以在写字楼里、律师楼里。比如说一个决定是双方不同意或者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个一定要确定僵局规则。
第一,定义什么是僵局。
第二,你怎么证明这个是僵局。必须书面提出来,
第三,背对背投票记录下来。
规则是能力一部分。像这样情况,如果僵局了,那么一方就把另一方的股权拿走。
舆论真真假假,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和社会舆论下,有些事要捂住越来越难。
中国人一见面就要合作,叫大哥。但是西方人只要跟人合作,减少是非的时候就抓两点:对方是不是合格交易对手(能力、价值观、信用、履约记录),僵局规则。前者考察时间按年来作为单位。本质上就是和人性做斗争。
民营企业分为三代了,
第一类:政商关系。
第二类:荣毅仁。扎扎实实做东西。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发展的一个意外。
第三:陈光甫。偏西化的。被迫跨企业生存。
杜月笙三问章士钊:“你继续做律师吗?你准备经商吗?你在北边做什么?”一个这么体面的人,沦落到只为了吃一口饭吗?
九二派,靠着自己的信息差。每年三百多万下海,过去有个词叫做出生入死。大家开始有了选择,在92年之前,只要认真读书就在体制内,为别人做。而出来经商,有一些人派出来做一些人做经贸,还有一些人是犯了错误出来了。这些人对政策理解层面上有先发性优势,对产业选择很重要。
责任感解释为三点:“没事找事”、“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不当事”。
在公共场合选择性表达
第一不表达热点、第二不表达不熟悉自己的领域内容。
第一是本业。第二是公益。第三是商业发展中的人生。
现在很多企业家不说,主要是因为理工男性格决定不去说,而且词变的具体了,不表达世界、国际、家国,用小词说大事。
河南人特别贴地面,踏实,低到不能低的成本也能生存。第二是很中国,很朴实、和善、跟外部都不冲突;第三的话语体系很社会主义:平等、利他。
民营企业中出现了很多英雄豪杰。有很大的勇气承担责任。创业的事情谁也拦不住。以创业的精神干事情,研究客户。创业是一种人生价值观选择,没有人知道自己赚多少钱,人生态度是不是积极的?做不同的自己,做未来,做全新世界的开拓者。做别人,做别人想要成为自己的样子,安稳的自己,能够不冒风险所谓稳当的自己,就打工。就怕打工不认真,可能两头没沾到。人生态度积极的人,打工也很快乐。有的人很快乐,八成以后可以当老板。
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判断对错,如果一心想要搞钱,那就别干了。凡是不能拿到桌面上的事情全都不干。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世间浮华皆如梦,半醒半醉最相宜。
推荐
高阳《胡雪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