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谈》观看笔记(7):觉察到痛苦,是突破的起点

每一次痛苦,都是一个系统级别的信号——它提醒你:你和这个时代的节奏不同步了。

痛苦来源于“工作太累”“老板太蠢”,也因为内在愿望与社会期待之间冲突所带来的结果。

人们总为待在舒适区感到骄傲,但真正的成长从不发生在舒适区里。那些突破性的成长,往往源自生活的裂缝、认知的断层,甚至一次不合时宜的打击。所以,觉察到痛苦,是件好事。它是大脑更新系统的按钮,是一次重新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机会。

如何把工作状态从“打工”转为“创业”

不要和趋势作对

填了一个信息差。任何时代能够填平信息差的人,都能吃尽红利。所以,在现在的情况下,面对社会首先要建立起认知:第一,要见过全世界各行各业的竞争形态;第二,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第三要参与完全的市场竞争。这不仅仅是媒体界,同样也是每一行在下一个时代中应当了解的问题。

理解何为公司

无论是在打工还是创业,甭管是劳动合同还是合作协议,本质上就是市场化购买服务的过程。所以,最怕的是陷入出卖个人时间的陷阱,这种只能称得上是自由职业,或者无业游民挂靠在一个组织机构,还是不对等。打工思维强调“我付出时间,换钱”;创业思维强调“我提供价值,换资源”。

想要真正把出卖时间变为购买服务,前提是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具体来说,就是在我们着手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一半以上的基础设施是否已经有人帮你搭建好了。比如学术或科研工作,本质上就是内容萃取与应用的过程,这种内容服务切忌不要跟着流量或者效率跑

此外,还要做好两个心理准备。

一是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普通人而言,想要一夜暴富,甚至一年暴富的可能性基本上为0。即便有那个机会,谁会把这个机会主动公开出来?所以,没有这个思想准备,

二是要充分了解你所服务的那个目标市场。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一直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这是因为你在这个市场中没有一席之地。所以,需要对你在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定的经验。

当然,如果说确实想要把这个作为副业来看。逻辑限制可以放宽一些。副业和主业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现金流的主要来源。副业可以在没有条件的时候先干,实验不同的平台,以及在你工作最忙的时候做压力测试。

入职当刻就要做好主动离职的准备

有一些人曾经聊天,说“我对这个工作一眼就能望到头”。说这个话的人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年代还能行,自打改革开放之后,这个命题已然不成立。现在的世界是动态流动的,不存在“干一辈子”的工作

很多人说“危机感”,在我理解看来,就是“外部压力带来的危险”。所以活得很累。实际上,理解世界的运行逻辑,就是分分合合。入职就是走一段,离职也是要进行下一段。

入职当天就要列一个财务清单

竞争激烈,我们必须列出一个3年的财务清单。清晰列出你的刚需成本、成长预算和预备金,是每个成年人必修的底层技能。

做你这个年纪该做的事

35岁、40岁左右如果还要自己开奶茶店、烘焙店。很明显和这个年纪该做的认知条件不同。这其实不是“自由”,而是逃避。真正站在对等合作的角度看,是把自己作为一个核心价值的产出者,而由其他人辅助,而其他人身上是具备可替代性的。

凭什么你不可替代,凭什么你是核心?这里面固然有很多因素,但是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对内,其中一点是当你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你要有同理心,帮助别人一起发展,哪怕别人发展的比较快了,也要从心底里为之感到高兴。对外,就要强调自己的一个个人IP。

建立个人品牌,设立一个参照系,能够浇灭我们自身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是说,在本行业头部企业或者头部玩家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此外,要警惕“身份的象征”。真正有身份的人它不需要象征,只有没身份的人才需要有象征。

同样,加入一个团队我们也要思考,加入这个团队如果3年、4年,你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是团队领导出现了问题。所以在寻找团队的时候,有几个误区:第一是不要因为一个领导的光环而去找他,否则会在精神上出现幻灭;第二是如果一个团队因为你不要钱而雇你,那么这个团队的道德层面确有问题,就算瞎了眼进去了,往往也不会真正重视你。系统的质量决定你的成长边界

要做可拓展可分发的

我们自己不要陷入到“意义”陷阱。不过要让我们自己做的事情有价值。作为内容创作者,我们不仅仅是要做好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把内容升格为内容产品。内容≠作品,内容≠流量。内容只有在可拓展、可分发、可变现时,才是资产。

别把自己一天写的东西,只换一顿饭钱。关键在于不以我个人的时间作为现金流收入的上限,而是以能够拓展、可分发的作为基础。换句话说:“我做的东西是否能离开我,还能跑起来?”打造内容产品,就是从“创作”升级为“系统化复制”——这是一个从手工艺人转向品牌设计师的关键一步。

另外,不要去做广告。广告实际上是会对用户产生潜在的伤害。

反馈/回报必须要是1+X类型的

正如同现在我们很多人都需要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在我们自己收到的回报中,不要只限于现金流上面的回报,也要增加X的回报。有的人可能希望是要有流量,向着网红经济出发。有的人可能希望是要信用,向着信用经济出发,后者比如说是出书。有的人可能希望是要相信,通过面对面建立足够多的信任。但不管什么,本质上是要有一种能量上面的加成。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这种反馈机制。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