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陷入一种“知道该做什么,却总是做不到”的困境。明明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却总是在深夜刷手机;明明知道锻炼重要,却总是找各种借口逃避;明明知道自己应该专注工作,但注意力却像脱缰野马般难以驾驭。就连上厕所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十万火急,宁可在座位上呆着看东西。
这一切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没有学会如何与自己对话。而真正能改变我们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我们与自己相处的方式——尤其是那种深入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对话。
跑赢潜意识的自言自语
习惯的本质
运动员在训练的时候意识到了一件事:自己给自己加油,远比别人给自己加油要有用。这种self talk的力量很重要。这玩意儿也有一个名词,叫做“正念”。用自己的方式reframe,把任何负面的消息转变成正面的。
比如没事儿就说“我热爱写论文”,说着说着,这一天过去发现效率真高。
市面上对习惯的理解分为三个要素:“trigger”、“action”和“reward”。在实践过程中李笑来老师发现,reward并不一定是要素。举一个例子,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有咬指甲、学磕巴、挤吧眼,都没有奖励。但是我们可以不用戒断习惯,而是可以退出这个习惯。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通过重复所引发的潜意识行为。
潜意识行为,是不受大脑皮层控制的。其次,是通过重复引发的潜意识行为。很多事情一旦到了潜意识里面就很可怕了,因为潜意识是大脑皮层下方所控制的,距离神经、脊柱等自主行为系统更近。当我们去被习惯左右的时候。潜意识要比清醒意识早500ms,甚至能提前10秒,很多时候当我们清醒意识还没开始介入时,动作已经开始了。
我们一辈子的斗争,实际上都是在和这些坏习惯作斗争。而且是这些小时候不小心养成的坏习惯。
一般人想要用毅力去控制习惯,不会成功的。”
——李笑来
坏习惯通常是一个连锁反应:从习惯 → 自动化 → 进入潜意识。我们想要用清醒意识去斗,是斗不过它的。越难戒除的习惯,越需要重新设计潜意识路径,而不是硬碰硬地压制。所以,我不是要用清醒意识和潜意识对着干,而是要劫持自己的潜意识,也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
自我对话的力量:用正念重塑大脑
既然潜意识如此强大,那我们是不是只能任其摆布?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用一种看似简单、实则极具力量的方式——自我对话(self-talk),来主动塑造潜意识,从而改变行为。
学会把洗脑的权利拿回来
“这个世界很恐怖的一件事就是我们天天受到外界的洗脑,然而从来没意识到这样一件事。”与其让外界对我们洗脑,不如主动自己给自己洗脑,毕竟自己给自己洗脑,能洗的更干净一些。
怎么洗脑?从主动选择对自己说积极的话开始。并且这里的说,一定要通过口腔,并且要大声说出来。大脑遵循“熟悉优先”原则:越是熟悉的声音,我们越会优先处理,而且越容易被默认为“正确”。这是从我们本能中所看到的。熟悉的事物,会让我们认为是能够避开危险的方式,提高效率,减少耗能。重复越多,信念越强,行为越趋同。
把害怕失败的那种心态去掉
意志力是有限的。
当我们先要戒断某个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生一个问题。如果戒不掉的时候,就会感到很沮丧,习得性无助。自我弱化,不断说自己达不到,我不行,我不配……就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抵触,就是因为我们真的害怕失败。再下一个这么大的决心,然后失败了呢?就会进入了一个非常大的后果——报复。不仅是破罐子破摔,而且会给自己找很多借口。
李笑来老师分享的框架
这套脚本通常花费5~10秒时间,而在这个时间历程中,潜意识能够发挥作用的过程早已经结束了。无外乎就是要占大脑10秒钟的便宜。
这个框架还有两个变种:一是录音,然后把这10秒钟内容不断给自己播放,二是用第二语言说。
这就是“活了一辈子,突然之间自己说了算了。”
第一步:自我陈述。
英文叫做identity statement,定义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二步:给个理由
随便一个理由都比没有理由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去寻找理由的,这是我们进化的一个非常大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大脑就会有一个能力——寻找因果。它不考虑这个因果关系合不合理,只要看到、听到because,就好了。
第三步:情绪标签
很多人都说要摆脱情绪,但是这是不理解我们大脑的一个的表现。情绪,是我们理智的快捷方式。正因为如此,当我感到愤怒的时候,是因为这个愤怒是会去指导我们自己做出一些行为。包括气味都是会影响我们情绪甚至就是我们情绪的一部分。
进化:给自己更多真实的理由
一切成瘾性消费,都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剥削。很多东西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说买卡迪拉克,买别墅等等,这种情况以他人给的定价作为自我价值的多少。
比如说锻炼身体,虽然理性上告诉我需要保持身体健康,但是我能不去就不去。比如说今天稍微有些不得劲,就去和教练请假。甚至因为请假成功而沾沾自喜。但是第二天起来之后又感觉到很沮丧。
实际上,不想去开组会,不想去做PPT,不想去做任何事情。然后这就进入了一个沮丧的时候。
退出坏习惯是容易的,但是建立新习惯是难的。组建新习惯,意味着要清除身体内的很大一部分存量,大量的重复本身是耗时的,而且大脑是拼命把你往后拽。知行合一为什么难,不是行不够,而是知不足,简单说就是没信。
这里有个小技巧,就是不要说“我要怎样怎样”,而是要说“我是一个什么样什么样的人”。self talk中第一个关键不是不能说这些负面的词汇,比如说“我不能再玩游戏了”,“我不能再看抖音了”,“我不能再浪费时间”等等,这样的话就容易崩掉。而是要“action oriented”,就是基于行动的自我定义。也就是,不要把self talk变成许愿。许愿就是“常立志”的代名词。
当我们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时候,其实是会把自己剥离开来,这个时候是最理智的。也是潜意识和清醒意识最协同的时刻。
自己能够清醒的选择。反复说“成瘾性”也是自己给自己的一个借口。习惯是“自动化”
如何让手机不成为“外挂器官”
戒断手机比较难,因为一不小心处处都用得着。只要你看微信,就一定会不小心掉进去。这是大家都面临的问题。
对抗的方法之一是把手机调成黑白。
长时间看书的时候,把手机放到另外一个屋子里。然后,在特定场合做刻意练习。一周挑一个两个小时的片子看。你这周要长跑一次。剩下的就是随他吧。
因为大家都避不开,老年的时候会在年轻人身上大举出现。注意力持续时长低于2分钟甚至低于100秒。手机上的开关键都不用了。我们一天要拿起来手机500次,差不多一分半就要拿起一次。小朋友更不要说,脑子会坏的。他怎么可能学会阅读呢?我们这个年代里,大学毕业后都读不了东西。
光用咒语还是不起作用的。手机比吸烟更可怕。现在比较担忧的是,大量的15岁之前的孩子,大脑已经变成了烂尾楼了。对于孩子而言,“不能碰”手机是必要的。只能读本都不能用。
上学之前都不能碰的。孩子的第一个绝对不能是触摸屏。之后直接用笔记本电脑。程序员的实践。第一个设备一定是带键盘的。身边的年轻人不用计算机,而是用ipad,手机。这是很可惜的。而笔记本电脑是。手机这玩意叫终端,就是别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先从最简单的行动开始。
第一个:我是一个最早来教研室的人。
你必须把一串的行为连续重复很多遍。
通过自己和自己好好说话,去调整很多行为,不去强求自己,而是要告诉自己“这事儿,我说了算”。
自我塑造还是得“劫持自己”
毅力,准确说可以被称作是“我们的挣扎”。但是靠毅力完成的事情,往往都不起作用。
所以我们要靠的不是说毅力怎么样,而是说“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没有那个冲动”。
把我们挣扎成功当做很重要的方面理解是个错误的方向。
很多人不愿学习是因为他希望始终如一,害怕改变或讨厌改变。我们整天求知的人是痛苦的,因为整天都需要破碎又要重建。
请相信,一个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人的性格实际上是被塑造出来的,场景环境,暗示方法等等。只要相信,我们自己能变好,那就好。
一个人不要成为superman,而要像尼采那样变成overman。很多时候你的优秀和出众并不是完全依赖自己多么好,而是因为同行衬托,别人都足够差了。
现代世界的动荡,核心原因并非来自于贫富差距,而是来源于认知贫富差距。美国60%的人连小学四年级的阅读水平都没有。全世界也都是这个趋势。能看书的人一年能看100本,不看书的人为0。而且不看书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在这里有一种感悟。人和人之间真的存在不同的圈层。在这个社会中,不同圈层的人是有认知差距的。沟通方式、交流方式完全不同。任何人都活在真空中。
研究、阅读和编程应该是人的基础技能
第一是要学会做卡片,第二是要学会分类,经常分类。第三是读的东西比别人多就行。
递归法。如何用专家一样使用google?怎么像专家一样学习?包括现在很多人在学习提示词,其实我们自己应该使用的一句话是“请将以下提示词改良为最优提示词:xxx”。
花钱用最贵的模型。你不花钱,所以自己吃了亏,自己不知道。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越优秀的人越舍得在生产力工具上花钱。而越底层的人越相反。
如何让自己大脑变得很好:适度的体力劳动加朗读外语。
大脑是这个世界给我们最好的玩具。人到一定年龄之后,如果不和大脑玩儿,就会让我们浪费了自己最有价值的资产和禀赋,而且也错过了一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