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高研院案例集》阅读笔记(30):做个信息时代下有人味的医生

今天的阅读是来自于两位医生,一位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外科医生刘永光,他也是一名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另一位是北京朝阳医院妇产科主治医生吴龙。一南一北,虽从事学科不同,但他们都是温暖的使者。用他们的话说:

如果说生死之间、健康与疾病之间是一条河,医生就是河上的摆渡人。

当你生病了,听听名医的意见

老百姓一去医院,无论如何都要挂一个“专家号”。的确,尽管网络上对于专家的批判不绝于耳,但是现实情况是职称、专家头衔就是能得到更多老百姓的信任。

对于医生来说,修炼成专家是需要从“普通号”做起的。考核标准越来越高的当下,怎么另辟蹊径,让人信任?信息时代,这一切都可以打破。

吴龙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出门诊,最多的时候一上午看了54号。为啥那么多?他自嘲“便宜呗”。但实际上,背后是因为他的努力获得了信任。归结起来:一个原则,三个心法。

一个原则:发心要正

当网红,不能一上来就奔着红去,一定要想想,凭借我的能力,到底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

科普!

比如说,作为产妇及产妇家属的一个大误区:怀孕就得多吃,否则就亏待了肚子里的孩子。但是这样会造成一个问题:分娩的时候风险会很大,巨大儿、产后出血等等。

每次吴医生抢救巨大儿大出血的时候都在想,孕期宣教还是做的不够。很多医院都有孕妇学校,但是没多少人仔细去听。

所以,初心一定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孕期保健。

三个心法

心法1:用画面、讲故事

在抖音这个偏娱乐化的平台,想要做知识类视频,特别是像罗振宇老师那样,对于小人物而言是行不通的。

抓住人的本性。不愿听讲大道理,但愿意听讲故事。不愿意看文字+音频,那就视频走起。比如一系列教人生孩子的视频,结果爆火。

比如前面说的孕期一定要控制好体重,但发现还有很多人听不进去。

后来吴医生讲了一个故事:

今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一孕妇生孩子,结果孩子生出来胳膊残废。因为这个孕妇孕期没控制好体重,长了60斤,孩子身子太胖,生的时候头出来了,但肩膀卡住了。孩子的锁骨和孕妇的耻骨怼在一起,咔吧一下折了,锁骨下面的神经损伤,这条胳膊抬不起来了,终身残废。


评论就说:

“哎呀哎呀,吴大夫,这是真的吗?控制不好体重还有这风险呢?”

“哎呀吓死我啦,那我可不能胡吃海喝了,一定得学会控制体重!”一下子就起到了警醒的作用。

讲故事,胜过讲道理。能讲故事的,不要讲道理。

心法2:用反转、给指令

吃了紧急避孕药怀上的孩子就一定不能要吗?很多是可以要的。
多吃蔬菜就容易怀男孩吗?纯粹是胡扯。
像电视剧里那样喊一嗓子就好生吗?错!
这种反常识的心法,传递的情绪特别强,特别容易被点赞,被大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去传播。

很多人对生孩子是很恐惧的,人在极其恐惧的情况下,大脑不转,就慌了,这时候只剩下肌肉记忆。就像游泳、开车、键盘打字,都是刻意练习后的肌肉记忆。

所以,给出具体指令,她就能在家跟着练,等生的时候即使大脑空白了,也不耽误使劲儿。

心法3:用数量、拼质量

很多人做短视频,都是先拍一个看看火不火,然后再决定做不做。吴医生不是。当初通过在得到的学习,自己判断短视频是一个风口,一口气按照临产指南拍了2000多个科普短视频。

正是这种数量的叠加,才逐渐引发质变,现在拍起短视频来如鱼得水、信手拈来。所以,大家不要停留在想法,干就完了。

吴医生感悟

回到我的主题:如何成为一个名医?过去我们认为名医只有一种,就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院士专家教授,那些当然是名医。

但是现实中,绝大部分医生一辈子默默无闻,我也是这样的人。但是这不妨碍咱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把握机会,利用互联网,做好科普,去影响和服务更多的人。下决心在一个领域深耕,也能成为这个方向的名医。

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总能被发现。我不太认同。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如果你觉得自己是金子,就应该主动发光,把别人照亮

当离开人世时,那就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如果人真的不行的时候,该怎么办?

捐出器官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因为它代表的一半是捐献者的离去和告别,另一半是接受者的希望和重生。从另一面来说,有那么多等着器官救命的病人,多一个捐献者就有两个孩子能重见光明,肝衰竭的患者能够活下来,尿毒症患者可以摆脱透析,回归正常生活。

在中国,等待移植的人超过100万,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等待者因为等不到器官而死亡。移植是他们唯一的希望。我辈中人,责无旁贷,唯有躬身入局。

捐献器官的沟通

器官捐献的死亡准则,所谓“death code”,是死亡后捐献,不能因捐献而促进死亡。协调员只是桥梁,不扮演上帝。而脑死亡意味着死亡。

在与死神赛跑的过程中,不断磨练沟通技巧。刘永光把其中三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有耐心。等家属的情绪慢慢沉淀。家属正经历严重的创伤应激,从拒绝、痛苦、愤怒、不解,到慢慢开始接受现实。

火候到了,才能把有决定权的亲属叫到谈话室。注意与意见领袖保持有效沟通,一定要预防在没有说清楚时,被七大姑八大姨的意见绑架,碍于情面就谈不下去了。

第二,概念分离。谈话过程中,刘永光会一遍又一遍做概念分离,把死亡跟捐献分开:脑死亡就是死亡,而死亡才是不幸和痛苦的根源,捐献只是继发事件。

第三,尽量减少想象的痛。交谈过程中,刘永光会尽量避免使用意向不好的词汇,尽量不说“切开肚子、取出某个器官”这些细节,用“手术”代替“获取”,用“接受者活下去”代替“死亡”。

即便做了这些努力,大概率一开始我还是会被拒绝。

不过没关系,刘永光会告诉家属:“对所有家庭来讲,这都是天大的事,最后决定捐献了的,没有一个是后悔的。不着急,再想想。”这么做也是为了给家属留下重新选择对话的机会。

我们深知,决定捐献的绝对不是所谓的话术。感恩每一个给我们谈话机会的家属。

捐或不捐,绝对尊重家属的选择,刘永光医生们只是想用最正确的节奏和方式,减少一丝痛苦,增多一份信任、理解、温暖和希望。

如果想让更多人活下去,就得让更多人有尊严地完成生命的接力。

今天,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一年的外科医生、十年的捐献协调员,刘永光医生只希望同学们有这么个印象:器官捐献过程中,捐献者的生命权利是得到充分尊重的。器官捐献帮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器官捐献是死亡化作生命,器官捐献是功德。

人生的意义

听医生的话,在生命中是一个概率正确很高的选择。很多时候,他们要比我们要理性的多。在生命的层面上,既然我们要照顾好,就要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毕竟,信息时代,有人味的医生还是值得信赖的。

对了,在这里推荐王勇医生,他是我认识的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明,人品很好的中医。

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

微信、知乎、抖音寻找:蓝田王勇中医。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