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阅读笔记,我想把两篇案例合起来,并且写出来自己的一些感想。
很多人现在都在依赖大模型,希望大模型能帮助自己读论文,编代码,做数据,写文章,看书看报。也有很多人因此获得了不同的体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由于对技术和人类的边界认知不清,缴械投降的不少。比如说,前段时间,一个同事利用deepseek编写的程序出了bug,但是对代码中的变量都不知道,整个代码成为了一个悬案。其实,这也是一个警示。
背后的现象是什么?缺乏学习的动力,缺乏自律的认知。
要改变这一问题,对象不同,方法自然不同。
一种方法是靠他律变自律,靠集群作战变个体优势。适用于中小学生。例如,来自河南商丘的种新超校长在接手学校前后,做的几项改革就符合这样的特征。首先,原有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听。做中游的学生的都知道,最害怕的就是老师点名回答问题,在这件事情上,学习成绩好的压根不怕,学习差的基本就死猪不怕开水烫。回答对了,还好,但内心很慌,压根没有什么成就感。回答不对了,会成为议论的焦点,自尊心伤了。再加上枯燥乏味的内容,兴趣的下降带来的成绩的降低,如果家庭还不理解,教育层面就吃了大亏。在商丘这所学校,把课堂交给学生,例如在语文作文课的议论文写作上,大家出题,然后辩论。全过程都是孩子们主导,你看,孩子们主动性的提升,更加强了自驱动力,他律变为了自律。谁不好好准备,都丢不起那个人。当然,我觉得,语文课在他们中间更受欢迎了。在口罩期间,利用5H2W方法,孩子们自发组织,效率提升的同时,学习进度也没怎么耽误。此外,适当的奖励机制更有效果。他们把得到锦囊,现金奖励,精神激励相结合,效果好的很。
大学就不这样了吗?不尽然。在我本科母校,内蒙古工业大学,思政课的改革更是破天荒的起了效果。课程团队负责人郝凤军教授利用了近十年时间,打造了四步五精准的教学方法体验。化单纯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变为了全人教育的典范。家长们反应,这门课把孩子整个都变了个样,成长了不少。鉴于有些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建议各位思政课教师前去看看。
相比起学校,个人在工作中和生活里,需要单打独斗的几率更高。处理这个问题,自然要换一种办法。怎么办?
黄碧云老师给出了一个眼前一亮的方法:把别人的问题当做自己的课题。
我对此深有体会。在读书的时候,很多前半生遇到的问题他人早就碰到过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曾经也是也有过同样的困惑。我们更不知道,我们将来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与否。所以,当我们自己有所长处之时,就去帮助别人。从别人的问题中找到自己思考的路径和答案。当解决的次数多了,方法也就打磨的光滑。不知不觉,一门精品课程就这么悄然声息的诞生。
所以,此时此刻,我突然想给那些在科研领域或工程领域中无法找到自己方向的人提个意见。找找那些可能存在的问题,沿着这条路去走,走的越长,发现的问题就越多,解决的越多,进步的就越快。
最后,还想给各位分享一句话。
自律,不等于自由,但是自律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读书后的积累
学习,不等于生活方式,但是学习能把我们的生活方式改造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