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伟整理星云智慧(29):茶中的禅意

品茶,可体味苦寂,明心见性。

今日小故事

我们能沿着节气的时间轴饮茶,茶道也是养生之道,喝好茶就要顺应节气,心与灵魂才能跟上茶的自然脚步。比如大暑饮茶,“宜无伤其阳,保护好自己的脾胃。若久居冷气之室,人体外寒里寒,饮茶宜以熟普、焙火到位的乌龙与红茶为主。”

茶分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青茶、黑茶,同一株茶树的茶青,依不同的加工方式可做出这六种茶来但无论哪种茶,保健功能基本相近,主要在于抗氧化、调阴阳、防病于未然。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自身体质、口感喜好,寻觅到适合自己的茶,从而调节好身心的阴阳平衡。

在中国安徽九华山,“无上清凉茶会”(由云南昆明资深茶人发起的茶雅聚会,从云南走向山西、安徽)就布置在百年的甘露寺内。当茶叶遇水舒展,茶香递变、花影渐移、时光流转,茶所包含的色、香、味、形、韵,每一个当下,因缘和合。茶席上庄重的仪式感,正是对茶、对人生、对自然万物的诚敬与谦卑。天渐渐暗下,大雄宝殿里晚课声起。这时,有人轻声提醒端坐茶席上的法师:“您不去念晚课?”法师笑答:“持正念,喝茶不也是念佛吗?”

哲理

心意

人活着,日光、空气、水分三者缺一,就不能生存。其中人生与水分的关系,西方人喝咖啡,东方人喝茶,都是与水结缘。

从泡茶之心、沏茶之情、上茶之道、茶具之周、饮茶之地、茶禅之味,都能谈论喝茶的意义。

一、泡茶之心:当我们兴起喝茶的念头,随手泡一杯茶,当下不会有太多的贪念,既不想要升官发财,也不会希求世间给我什么,只想喝一杯清茶,可以疲劳尽除,妄念息下,悠闲自得,就已心满意足。

二、沏茶之情:当我们准备泡茶,先要备好各种茶具,并且小心翼翼地把茶壶、茶杯洗净。当开水煮好,沏茶时,算好人数,茶叶要适量;此刻的心情,最能体会开水的可贵、茶叶的美味,所以沏茶时,人性的真情流露,至为难得。

三、上茶之道:上茶之道向来被视为一个人品格操守的流露。待客以茶,尤其待客以心,就如在诸佛之前献香、献花一样。待客清茶一杯,双手捧上,无限的心意,至情的流露,无比宝贵。

无心

四、茶具之周:古人喝茶,讲究“道。3,并不像今人这么简化。根据出土文物,当中有许多茶具,都以黄金为材质,且经巧匠铸造;中国的茶具之精美,可以表现族群的层次。今日宜兴的紫砂茶壶,在世界茶具之中,堪称一绝。尤其华人品茗,不只是茶具讲究,连泡茶的技术、程序,都有学问,都让人感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五、饮茶之地:华人喝茶,喝茶的地方也考究。喝茶之地,不只有茶楼、茶馆,文人甚至荡舟水上,或在湖水之滨、亭台一隅,大家聚会喝茶,吟诗作赋,享受浮生半日闲。另外,一些乡村老农,选在大树之下,三五邻居,一边喝茶,一边下棋,或是闲话家常,这种享受喝茶的人生乐趣,实非今日流连在舞厅、酒家之人所能体会。

六、茶禅之味:喝茶要喝出道和慧来,尤其如果能够喝出禅来喝出悟来,那就更奇妙。禅门里对于前来参学的学僧,都叫人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扫地去。这是说明,茶道中蕴涵禅机无限,所以喝茶,要喝清凉之茶、平和之茶禅味之茶、无心之茶。所谓“无心之茶”,里面包罗万象,柳绿花红,另有一番世界。


“能够用智慧借力的人,善借别人的力,善借工具的力,总是会走到前头”

— 星云大师开示

© 2025 新加坡佛光山 & 新报业信托华文媒体集团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