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之书》阅读笔记(2):做回自己便无可替代

之前在这里就提到过所有人担心自己被AI代替,仿佛没有了未来。在我脑海里,一直有两个声音,一个声音是明知自己竞争不过AI,但是仍然希望延缓自己被淘汰的速度,另外一个声音则是谨慎对待,小心求证,大胆践行。

直到在读完和菜头老师这篇预测之后,才有所豁然。启发我的,正是这句来自未来的好消息:

如果你是你,那么未来就一定存在着一张你的门票。如果你不是你,而是齿轮的一部分,那么机器就会替代机器……过去几十万年都是这么过来的,你手中有此刻的票,那么你就一定有未来的票。除非你活在此刻,心神却永远活在别处。

——和菜头

人现在是被异化的,我们经历的学习、受训,其目标就是为了填补或创造岗位,作为一种生产资源,通过计划、任务和业绩来证明我们还存在。而这种生活,实际上就是日复一日,因循守旧,不假思索过活。就算是下了班,大部分人也是被短视频、短剧等内容投喂,成为了“宠物人”和“工具人”。请记住,人此时只是成为了一个载体,本质是一个宠物和工具。

手头做的事和存在方式,则抛在脑后。特别是各类大模型出现之后,人们基本不用思考了。理论上说,大模型完全可以教会一个文盲制造出一架飞机。如今,和知识打交道的方式已经变了,未来很多中小学老师如果不能够耐心友善、循循善诱地对待孩子,仅凭现在的大模型具备的因材施教能力以及7×24小时的随时辅导,绝大部分教师的工作都可以被带有具身智能的机器人所替代。

解决方案有吗?当然有。

要想提到解决方案,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在人类的所有书库中读了多少本书,读得多不一定学到的就多,但是人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在占据信息的基础上理解信息的内部关联,从而可以延展出思考的边界。

此刻,我想到了梁文道先生曾经在某档节目中所提到的:“看书,不是能让自己变得多丰富,反而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揉碎自己,打破自己,然后进行重组。”我深以为然,人类接受信息的速度大约是10字节/秒。也就是说,假设一个人的阅读和理解速度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退化,但是人类的遗忘率在这里摆着,多年后,我们仍然会记不住书中的知识有多少。不过,正是在这种反复打破、揉碎之后,人生得到了升华。

换句话说,我们的“长板效应”增加了。

其次,既然长板效应增加,那我们就利用好AI这个工具。用AI 帮助我阅读、分析、提炼资料,要远比我自己阅读效率高。同样是灵感,利用AI给出几十个可能的写作角度,要远比我自己去想快更多,有些时候甚至会更好,完全超出我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启发。

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研究对比AI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对自己的认知会更加深入,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理解也会更深入。AI不能替代我们的价值太多了:想象力、表达独特个人感受和体验、从事系统性的创造性工作……就算是通用人工智能时代(AGI)到来,它也无法代替我的想法、我的过往、我的性情、我的习惯、我的回忆多带来的碰撞。

AI只能复刻过去的自己,至于未来的无限可能,它永远无法理解。既然如此,不妨让我们远离算法的投喂,正如同“水木然”一直在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一样。当资本不断通过技术想要控制人类,并且消灭他们眼中的低端人类时。只要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拿回来,我们就能回归到人的层面,至少,不会让某些人、某些工具轻易拿捏我们自己。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