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阅读笔记(4):再谈自恋之因素

与现在已经读到的章节不同,在第4章开始时有一段话

自恋,是试图将别人纳入自己的体系;
爱人,是愿意将自己纳入别人的体系;
真爱,是两个人走出各自的体系而相遇。

——《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

人类的自恋和爱人,仿佛是一个如同阴阳此消彼长的过程。是从婴儿开始就有的,爱,即联结,一直处于原始孤独的人,可以说是失联的人。实际上,失联越久,就越做不到为他人着想、理解甚至谅解对方。

所以,这就能解释通了:总认为别人和自己对着干,而且容易暴怒,一发起火来恨不得摧毁对方,甚至摧毁一切。

不过,现在的人很难平衡自我。特别是现在的社会,仿佛每个人要么疲于奔命,要么摆烂躺平。更不要提关系了。活在自恋,捍卫自恋,沉溺自恋……很多,都是不得以自我保护的一个特征。

现象1:不欠别人

人世间中,有一种人是:“一报还一报,一恩还一恩,绝不欠别人”。我们统称为是“好人”,对任何人都很客气,察言观色能力很强。这种客气,往往是从孤独中产生,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是如此。只有父母是个例外。

为什么?

武老师指出:没有很好地体会过活力在关系中流动的人,在建立关系时会很焦虑并且拼命捕捉对方的信息。换句话说,其底层逻辑就是:不触碰对方的情感,把所有一切都理性化、“判断化”思考。如果说但凡有情感参与,那也是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所谓的“判断”,都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想象中的。

可是,对他人的判断到底有多笃定?太笃定,意味着对别人强加思想。此刻,哪怕你的判断是对的,对方也会讨厌你的做法。

面对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沟通和澄清。我们有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检验就把这个判断当真,就容易变成妄想。

现象2:不满情绪的反噬

有一种自伤是这样的:我对你表达了一种渴望,你没有满足,我的渴望就变成了暴怒,但是我不能对你表达,所以开始攻击自己:“看你这个傻子(或者你这个蠢货,或者不知天高地厚,或者你个上赶的东西),你怎么这么不要脸!”

这一种叫做“自恋型暴怒”或者“独木桥式思维的暴怒”。暴怒指向外界会变成对外界的破坏力,指向内在就变成了对自己的破坏。暴怒中,仍然藏着自恋——世界就应该按照我的意愿去运转,否则,去死!

这种破坏,就是脆弱。

执着于让别人同情、道歉、共情显然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即便别人在你暴怒的时候同情了、道歉了、共情了,你仍然能找出一万个理由说:这不真诚、没有诚意……

面对着这个现象,需要记住一句话:尊重别人的自恋,一如尊重自己一样;宽带别人的脆弱,一如宽待自己一样。

反思

大部分人遇到问题时,总脱口而出的三个字“我没有、我不是”,综招各种理由和借口推脱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思考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解决方案是什么?

父母生活或工作中的不如意,常常牵拖给孩子,指责孩子你的时代比我好那么多,成就却没有比我好,孩子在一次次指责后选择当顺从者,不然就是阳奉阴违,成为吊诡的假孝顺关系。

道歉就意味着全能感的崩塌,意味着自我的瓦解,很难主动道歉。并且,任何意外,不管大小,都要找人归罪。孩子是父母最容易归罪的对象,安全,不用担心被报复。

所以,突破自恋的这一个表象,学着重新出发,和自己和解与对话,找到真正成熟的方案,虽然很难,但是,这值得。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