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有些人行为表现总会有偏激,这就是“心不均平”的展现,而这正是社会引起纷争的主要原因。
今日小故事
《金刚经》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这是说明佛陀时代的僧团,佛陀与弟子每天早晨要外出托钵乞食,借此接近人群,弘法利生;托钵时,要不分贫富贵贱,依序一家家的沿门托钵,称为“次第乞食”“。
次第乞食”是平等精神的实践,不过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色彩浓厚的大迦叶尊者,他从来不到富有人家去托钵受供,因他认为富贵是由于过去世懂得布施种福田所招感的果报;既然今生已经这么富有了,何必去锦上添花呢?因此他宁可到贫穷人家托钵,所以一直是“乞贫不乞富”。
而须菩提尊者正好相反,他觉得贫苦人家连自己的三餐都难以温饱,何忍再去增加他们的困境;而富人布施少许财物一点也不为难,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贫。
他们这种极端的行为被佛陀知道后,佛陀特别召集大众开示说:“乞贫乞富都是心不均平,尽管世间充满差别对待,但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在平等法里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哲理
超越
人一旦有了比较心,就会有计较,纷争就会产生。这些人感于“一般人都是要求别人给自己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世间没有真正的公平,因为理上虽说平等,但在事上却有因果差别”,因为我们每个人,从过去到现在所造的业不同,每个人的福德因缘都不一样,自然境遇果报也不尽相同,因此世界上不可能有真正的公平,能公平的,只有靠我们的心去制造平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自然能超越世间的差别对待,人与人之间自然和合无诤。
进取
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
作为平凡人,我们很难明白因果复杂的关系,也会去埋怨当下的环境为何“剪不断理还乱”;只是,埋怨之余,我们也要告诉自己,须相信因果,因为只有从现在开始造好因,未来的果才有可能改变。
人间的一切,包括国家和个人的贫富贵贱、发展势态;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乐观进取的道理。我们何不收起埋怨之心,开始做好自己,并去影响别人,往造好因的方向走去呢?
人在为了一件事烦恼痛苦时,心里越是放不下、放不开。如果能学会放空、放松、放手、不放逸,我们的所得会更多。

星云大师开示
© 2025 新加坡佛光山 & SPH